学习【毛选2】《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2023-11-12 00:11:05

学习【毛选2】《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一九三八年五月)

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初期,党内外有许多人轻视游击战争的重大战略作用,把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特别是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毛泽东批驳了这种观点,同时写了这篇文章,指出抗日游击战争发展的正确道路。 

读书笔记:

第一章 为什么提起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一、抗日战争中,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游击战争就只有战术问题,为什么提起战略问题呢?

1,中国既不是小国,又不是强国。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正在被另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

2,敌人在我国占地甚广,但他是小国,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主要的是在外线单独作战,这就是抗日游击战争存在的必要性。

3,由于中国的进步,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都发生了。

4,战争的长期性残酷性规定了游击战争必须做许多异乎寻常的事情,于是根据地、向运动战发展等问题也发生了。

5,中国抗日游击战争,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

6,抗日游击战争是同共产党和红军的存在分不开的,这乃是问题的焦点所在,具有时代的意义性。

二、为什么不将抗日战争的一般战略问题中的东西用之于游击战争呢?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本来是密切地联系于整个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的,许多东西二者都是一致的。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有许多特殊的东西,抗日战争的一般战略问题中的东西,决不能照样用之于特殊情形的游击战争。

第二章 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一切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都根据于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这个基本的原则,在革命战争中是直接地和基本的政治原则联系着的。

政治上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政治原则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

军事上以军事力量保卫祖国,驱逐日寇。

军队上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地消灭敌人的力量。

第三章 抗日游击战争的六个具体战略问题

采取六项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

主要的六项方针:(一)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二)和正规战争相配合;(三)建立根据地;(四)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五)向运动战发展;(六)正确的指挥关系。

第四章 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

(一)防御和进攻,持久和速决,内线和外线的关系

1,防御和进攻

(1)抗战局势

日寇是强国是进攻的,我们是弱国是防御的,因而决定了我们是战略上的防御战和持久战。拿作战线来说,敌人是外线作战,我们是内线作战。

(2)敌军虽强但数量不多,我军虽弱但数量甚多,敌人是异民族侵入我国,我们是在本国反抗异民族侵入,这就决定了下列的战略方针。

2,战略方针:

(1)在战略的防御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

(2)在战略的持久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

(3)在战略的内线作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

3,游击队的作战形式

(1)要求集中可能多的兵力,采取秘密和神速的行动,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很快地解决战斗;

(2)要力戒消极防御,力戒拖延,并力戒临战分散兵力。

(3)游击战争中不但战略上有防御,战术上也是有防御。

(4)战斗时的钳制和警戒方面等,消耗疲惫敌人的抵抗配置,退却时掩护部队等都是游击战争中战术上的防御部分。

4,进攻战、速决战、外线作战的战略作用

(1)游击战争的基本方针必须是进攻的,和正规战争比较起来,其进攻性更加大些,这种进攻必须是奇袭。

(2)游击战一般的作战较之正规战更加要求迅速地解决战斗,集中大力打敌小部,仍然是游击战争战场作战的原则之一。

5,从整个抗日战争看来

(1)只有将正规战和游击战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集合了很多,才能达到战略防御之目的,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2)只有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集合了很多,才能达到战略持久的目的,以便举行战略反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3)只有集中优势兵力采取战役和战斗中的外线作战,集合很多的歼灭战,才能转变敌我形势,将敌之战略包围,最后配合国际的力量共同围剿日寇而一举消灭之。

(二)游击战争的主动性

1,掌握战争中的主动权的重要性

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在争取战争中的主动权。

2,抗日战争中争取主动的条件

日寇有三个基本弱点:兵力不足、异国作战、指挥笨拙。

3,游击战争的主动权的问题和优势

(1)游击队大多处于严重的环境,无后方作战、敌强我弱、缺乏经验和不统一的状态等。

(2)欺他兵力不足,游击队就可以放手争取广大的活动地区;欺他是异民族且执行极端的野蛮政策,游击队就可以放手争取千百万人民的拥护;欺他指挥笨拙,游击队就可以放手发挥自己的聪明。

4,游击队如何掌握主动权

(1)主动权是从正确的情况估计和正确的军事政治处置产生的。

(2)不合客观情况悲观的或过于乐观的估计和随之而来的消极或冒险的处置,无疑地将丧失主动权。

(3)只有虚心研究和正确地估计客观情况,正确地处置军事政治行动所产生的东西,才能争取主动权。

(4)须依情况而定。“走”是脱离被动恢复主动的主要的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三)游击战争的灵活性

灵活地使用兵力是转变敌我形势争取主动地位的最重要的手段。分散、集中和变换,是游击战争灵活使用兵力的三个方法。

(四)游击战争的计划性

游击战争要取得胜利采取尽可能的严密的计划是必要的。

第五章 和正规战争相配合

这是游击战争战略问题的第二个问题。依据游击战争具体行动的性质认识它在作战上和正规战争的关系,对于有效地战胜敌人是有重要意义的。

游击战争和正规战争的配合有三种:战略的、战役的和战斗的。

1,战略上

整个游击战争在敌人后方所起的削弱、钳制、妨碍敌人运输的作用,给予全国正规军和人民精神上的鼓励等。

2,战役上

必须好好地配置自己的力量,各依当时当地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向着敌人最感危害之点和薄弱之点积极地行动起来,达到削弱、钳制、妨碍敌人运输和精神上振奋内线上各个战役作战军之目的。

3,战斗上

战斗的配合是一切内线战场附近的游击队的任务,担负钳制部分的敌人,妨碍敌之运输,侦察敌情,充当向导等。

第六章 建立根据地

这是抗日游击战争战略问题的第三个问题。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

第一节 几种根据地

1,山地,抗日游击战争最能长期支持的场所,是重要堡垒。

2,平地,较山地差些,但建立临时的根据地和小部队的或季候性的根据地是可能的。

3,河湖港汊地,较平原为大,仅次于山岳。至今尚少注意这一方面,无异供给敌人以水上交通的便利,是战略计划的一个缺陷,应该及时补足。

第二节 游击区和根据地

在处于敌人后方作战的游击战争面前,游击区和根据地是有区别的。游击区和根据地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在整个敌占地区经过敌我双方斗争的结果,可变为三种情况的地方:

1,被我方游击部队和我方政权掌握着的抗日根据地;

2,被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政权掌握着的被占领地;

3,双方争夺的中间地带,即所谓游击区。

极力扩大第一、第三两种地区,极力缩小第二种地区,这是游击战争的战略任务。

第三节 建立根据地的条件

三个条件:

1,首先要有一个抗日的武装部队,并使用这个部队去战胜敌人,发动民众。

2,使用武装部队并配合民众去战胜敌人,把敌人控制的根据地变为游击战争的根据地。

3,用一切力量,包括武装部队的力量在内,去发动依靠民众的力量,建立或巩固当地的抗日政权。

第四节 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各根据地上的游击战争必须极力向其四周发展,迫近一切敌人的据点,威胁其生存,动摇其军心,同时即发展了游击战争的根据地。正确的方针是巩固地向前发展,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第五节 敌我之间的几种包围

1,从整个抗日战争看来,敌之战略进攻和外线作战,我处战略防御和内线作战地位。敌对于我的第一种包围。

我以数量上优势的兵力,对于从外线分数路向我前进之敌采取战役和战斗的进攻和外线作战的方针。我对于敌的第一种包围。

2,从敌后游击战争的根据地看来,每一孤立的根据地都处于敌之包围中。敌对于我的第二种包围。

将各根据地联系起来看,将各游击战争根据地和正规军的战线联系起来看,我把许多敌人都包围起来。我对于敌的第二种包围。

如我们能在外交上建立太平洋反日阵线,把中国作为一个战略单位,我们就比敌人多了一个包围,形成了一个太平洋的外线作战,可以围剿法西斯日本。虽在当今没有实际意义,但有这种前途。

第七章 游击战争的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

这是游击战争战略问题的第四个问题。

战略防御是敌取攻势我取守势时的战略形势和战略方针,战略进攻是敌取守势我取攻势时的战略形势和战略方针。

第一节 游击战争的战略防御

敌人为达到消灭游击战争及其根据地之目的常会采取围攻的办法。游击战争的方针是打破这种围攻,采取反围攻的形态。

围攻的敌人是进攻和外线作战,我是防御和内线作战。我之部署应是以次要兵力钳制敌之数路,而以主要兵力对付敌之一路,采取战役和战斗的袭击战法,于敌行动中打击之。在反围攻的作战计划中,我之主力一般是位于内线的。但在兵力优裕的条件下,使用次要力量于外线,破坏敌之交通,钳制敌之增援部队,是必要的。

在反围攻的作战中,地方人民的抗日自卫军和一切民众组织应全体动员起来参加战争。我之胜利就建立在深入的民众工作和灵活的作战方法之上。

第二节 游击战争的战略进攻

在已将敌之进攻打破,敌之新的进攻尚未到来的时候,是敌取战略守势我取战略攻势的时候。

此时我之作战方针,不在于攻击不可必胜的、固守着防御阵地的敌人;而在于有计划地在一定地区内消灭和驱逐为游击队力能胜任的小敌和汉奸武装,扩大我之占领地区,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补充并训练部队,组织新的游击队。

乘着敌取守势之时,有效地发展自己的军事的和民众的力量,有效地缩小敌人的力量,并准备敌人再度向我进攻时又能有计划地和有力地打破之。

第八章 向运动战发展

这是抗日游击战争战略问题的第五个问题。由此能够使游击队受到必要的锻炼,逐渐地正规化,游击战就变成运动战了。

由执行游击战的游击部队化为执行运动战的正规部队,须具备数量扩大和质量提高两个条件。

数量扩大,除直接动员人民加入部队外,可采取集中小部队的办法。须防止只顾地方利益因而妨碍集中的地方主义;须防止不顾地方利益的单纯军事主义。

提高质量,须在政治、组织、装备、技术、战术、纪律等各方面有所改进,逐渐地仿照正规军的规模,减少游击队的作风。

第九章 指挥关系

这是抗日游击战争战略问题的第六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正确解决是游击战争顺利发展的条件之一。

游击战争的指挥原则,是战略的集中指挥和战役战斗的分散指挥。

战略的集中指挥,包括国家对于整个游击战争的部署,各个战区里面游击战争和正规战争的配合行动以及每个游击区或根据地里面对于全区抗日武装的统一指导。

战役战斗的具体部署,下级必须按照随时变化随地不同的具体情况去做,这就是战役和战斗的分散指挥原则。

战略统一下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学习心得:

1)《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以“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为依据,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是一个完整的独创的思想体系,对促进抗日游击战争的迅猛发展起了重要的伟大的作用,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2)“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打蛇打七寸”,利用我之优势,痛击敌之软肋,重击敌之要害。充分地了解估计敌我双方的利弊事态,扬长避短,争取自己的主动地位,发挥自己的最大的优势,创造自己最有利的条件,化被动为主动,牢牢掌握主动权。

3)“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毛泽东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针,是克敌制胜的三大重要法宝。初心、方向、目标坚定不移,战略战术贵在灵活机动。

“用兵在智,胜战在术。”要细化构想,创新方法,不断纠正、提升、完善。想要把握主动权必须有意识的去争取,去努力,去奋斗,而不是消极等待。死板、呆滞,必至陷入被动地位。学场、职场犹如战场。

4)快速应变,紧凑型作战节奏。我以为将来的作战应是,速战速胜,首战决胜。强调的是速度,“兵贵胜,不贵久。”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