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元旦,毛泽东收到了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的一封来信。信中过高估计了敌人的军事力量,流露出对时局的悲观情绪,认为艰苦的根据地斗争,对促进革命形势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提出用流动游击方式,扩大政治影响。
这封信的内容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因为这不仅仅是林彪的个人看法,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当时党内一些人对时局的估量很悲观,没有认识到建立红色政权,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革命就会停滞不前。于是毛泽东在1930年1月5日写下一封长信给林彪,即后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学习笔记:
一,正确分析形势,看时局估量是否符合实际,并阐明辩证的形势观及正确的决策。
1)错误的估量和行动:
a,时局估量: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悲观思想。
b,行动问题:军事上,不争取江西,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消极等待。
c,政治上:忽视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的重要性。
2)正确的估量和行动:
a,认清实情:明白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这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长期混战的怪事,而且混战一天激烈一天,一天扩大一天,始终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原因,中国是许多帝国主义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
b,经济关系:在外部,帝国主义扶植军阀长期混战夺利;在内部,农民问题日益严重,农村起义运动规模正向全国发展。
c,政治策略:在外部,工农民主政权这个口号是正确的;在内部,成长于四周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区域的存在和发展。
d,军事策略:在外部,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须结果,最高形式,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在内部,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有根据地、有计划地建设政权,深入土地革命,扩大人民武装,政权的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等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初步结论:
要发展集中的,农村根据地的工农武装。不要松散的,无根据地的流动游击方式,更能提升国外影响,有效打击敌人,促进发展。
(一)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联之于全世界然。
(二)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
(三)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
(四)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
二,正确判断中国政治形势的要点,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主观主义是误区的本质:
1)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其结果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
2)把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小了,把反革命力量看大了。不切当的估量必然要产生坏结果。
(二)实际的表面和本质:
1)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治、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所以,中国革命的走向高潮,一定会比西欧快。
2)1927年革命失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自然要使一些人产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门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3)对反革命力量的估量也是这样,决不可只看它的现象,要去看它的实质。敌人现在表面强的,不可盲动主义。敌人本质是弱的,并将随军阀混战逐渐减弱,悲观倾向的行动是为表面迷惑。
4)现时的客观情况,还是容易给只观察当前表面现象,不观察实质的同志们以迷惑。往往不自觉地把这种一时的特殊的小环境,一般化扩大起来。所以有这种抓住表面,抛弃实质的观察,是因为他们对于一般的实质并没有科学地加以分析。
三,总结性阐述了农村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及夺取全国政权的意义
帝国主义内外矛盾重重,加强对中国争夺掠取,表现在军阀进一步混战,工农兵学各阶级受压迫加深,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并不遥远。通过发展中的农村根据地政权的工农武装,夺取江西,建立中心根据地,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农村为中心这个核心问题的解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出来了。事实胜于雄辩,真正的乐观主义来自唯物辩证的分析。
读后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怀着真理必胜的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直至赢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当今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局面新任务,理想信念的坚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贡献。”信仰、信念、信心尤为重要,能够冲破艰难险阻,披荆斩棘,所向披靡,奋勇前进。
要学会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明确正确的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的方向,并且深入的调查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全面、透彻、科学的了解情况,分析情况,解决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从而推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要坚守必胜的理想和信念,充满自信和信心,正如毛泽东用诗一般的语言写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学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元旦,毛泽东收到了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的一封来信。信中过高估计了敌人的军事力量,流露出对时局的悲观情绪,认为艰苦的根据地斗争,对促进革命形势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提出用流动游击方式,扩大政治影响。
这封信的内容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因为这不仅仅是林彪的个人看法,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当时党内一些人对时局的估量很悲观,没有认识到建立红色政权,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革命就会停滞不前。于是毛泽东在1930年1月5日写下一封长信给林彪,即后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学习笔记:
一,正确分析形势,看时局估量是否符合实际,并阐明辩证的形势观及正确的决策。
1)错误的估量和行动:
a,时局估量: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悲观思想。
b,行动问题:军事上,不争取江西,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消极等待。
c,政治上:忽视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的重要性。
2)正确的估量和行动:
a,认清实情:明白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这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长期混战的怪事,而且混战一天激烈一天,一天扩大一天,始终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原因,中国是许多帝国主义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
b,经济关系:在外部,帝国主义扶植军阀长期混战夺利;在内部,农民问题日益严重,农村起义运动规模正向全国发展。
c,政治策略:在外部,工农民主政权这个口号是正确的;在内部,成长于四周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区域的存在和发展。
d,军事策略:在外部,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须结果,最高形式,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在内部,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有根据地、有计划地建设政权,深入土地革命,扩大人民武装,政权的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等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初步结论:
要发展集中的,农村根据地的工农武装。不要松散的,无根据地的流动游击方式,更能提升国外影响,有效打击敌人,促进发展。
(一)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联之于全世界然。
(二)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
(三)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
(四)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
二,正确判断中国政治形势的要点,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主观主义是误区的本质:
1)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其结果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
2)把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小了,把反革命力量看大了。不切当的估量必然要产生坏结果。
(二)实际的表面和本质:
1)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治、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所以,中国革命的走向高潮,一定会比西欧快。
2)1927年革命失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自然要使一些人产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门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3)对反革命力量的估量也是这样,决不可只看它的现象,要去看它的实质。敌人现在表面强的,不可盲动主义。敌人本质是弱的,并将随军阀混战逐渐减弱,悲观倾向的行动是为表面迷惑。
4)现时的客观情况,还是容易给只观察当前表面现象,不观察实质的同志们以迷惑。往往不自觉地把这种一时的特殊的小环境,一般化扩大起来。所以有这种抓住表面,抛弃实质的观察,是因为他们对于一般的实质并没有科学地加以分析。
三,总结性阐述了农村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及夺取全国政权的意义
帝国主义内外矛盾重重,加强对中国争夺掠取,表现在军阀进一步混战,工农兵学各阶级受压迫加深,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并不遥远。通过发展中的农村根据地政权的工农武装,夺取江西,建立中心根据地,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农村为中心这个核心问题的解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出来了。事实胜于雄辩,真正的乐观主义来自唯物辩证的分析。
读后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怀着真理必胜的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直至赢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当今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局面新任务,理想信念的坚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贡献。”信仰、信念、信心尤为重要,能够冲破艰难险阻,披荆斩棘,所向披靡,奋勇前进。
要学会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明确正确的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的方向,并且深入的调查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全面、透彻、科学的了解情况,分析情况,解决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从而推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要坚守必胜的理想和信念,充满自信和信心,正如毛泽东用诗一般的语言写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