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说《西游记》四
(2010-04-24 14:42:51)
标签:
杂谈 |
乱说《西游记》(四)
世上的妖魔究竟有没有
人世间究竟有没有妖魔,人们大都数是宁愿相信其有,可是问谁遇到过真正的妖魔,可能是一个都没有。那么为什么人们竟然会相信谁也没有真正遇到过的东西呢?那是因为人在这个大千世界当中,所能接触到的事物,实在是微乎其微,所能被其征服的事物也是屈指可数。因此,当人在遇到从未遇到过的凶险,而被其拦阻时,只能将其称之为实际上不存在的妖魔了。按照孟子的“经磨厉劫”说,大凡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不经过一番磨难是不可能取得的。象到西天去取经这样的亘古未有的大事,因此少不得要付出十分的辛劳,来克服沿途遇到的所有艰难险阻。但如果按照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用做学问的方法来写这段史实,那么这部小说将是十分的枯燥乏味。那么用什么形式,来描述这领人肃然起敬的艰难里程呢?用战胜各种妖魔鬼怪的故事,来替代实际遇到的各种险象环生的经历,来衬托人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实在是吴承恩先生的高明之处。不但故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而且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嵌在故事里面而不着一丝痕迹,是他的又一个高明之处。以下是鄙人自我揣测的一些他想要说的话,可能是十足的牵强附会,大家尽可挞伐。
1、 人妖之间好象没有一道深不可测、不可逾越的鸿沟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作者在叙述他的故事的时候,都在向我们透露这样的信息,人妖之间根本就没有一道深不可测、不可逾越的鸿沟。
第一,
第二,
第三、人妖之间角色的转换,也就是在一瞬之间。就是说当横亘在你面前的困难被克服的时候,也就是妖魔消失的时候。那些你用来克服困难的方法、经历都可能成为你或者他人以后排除可能会遇到的新的困难的经验,或者说是可以借鉴的地方。同时也表达了我佛以慈悲为怀的胸襟,对一个犯了错误而愿意悔改的人(包括恶魔),除了那些罪大恶极的要让他永世不得翻身以外,总要给以出路。小说中是以将收伏的妖魔另行安置了一份工作来安排情节的,如:红孩儿做了善财童子,黑熊精、蜘蛛精去给观音菩萨看管后园了,就是那让孙悟空见了也恐惧三分的大鹏金翅鸟也有了好的归属,而那罪大恶极的六耳猕猴就落得个脑浆迸裂的下场,看来这种人就应该让他在人间消失。
因此,妖魔这个东西,在现实世界当中本来是不存在的,只是由于那些对人在进取的道路上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人们出于对它的憎恨而把它妖魔化了。人们都期望有一种力量能够来帮助自己来清除这种障碍,吴承恩先生在小说中帮助大家实现了这种愿望,实在是他的高明之处。
2、 天高皇帝远,在天、地和冥间,玉帝也有管不到的地方
玉帝是在人们的心目当中是自然界当中最高的主宰,但也有他管不到的地方,那就是魔界。魔界就是妖魔聚集的地方,其对地方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那么为什么作为自然界当中最高的主宰的玉帝,却听任其在一方作威作福,不去整治呢?首先,虽然那些妖魔本身也是由天地之间的物种演变而来,但一旦变成妖魔,那么,就连那些土地、山神也惧之三分,因此,也就任由他们坐大。其次,还有有些就是由于天庭部门主管者的失察或疏忽,而使自己管辖的下属到凡间兴风作浪,那些土地、山神因深知他们的来历而不敢得罪,所以也就听之任之,不向朝廷报告。这样玉帝就成了瞎子和聋子,无从去管;或者知道了,而怕惊扰他歌舞升平的天庭生活,根本不想去管;或者觉得此乃是疥癣之疾,不足为患也懒得去管。因此妖魔就有了存在的理由,假如他们的危害还不足以撼动他的统治地位,或者说他们的破坏行为还没有直接发生在天庭,(就象孙悟空大闹天宫这样离经叛道的行为)他是不会认真地去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所以才有了下面的这个话题。
3、 只有遇到问题了,才不得不去想办法解决
其实这个问题,是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世界上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亡羊补牢”法,还有一种是“未雨绸缪”法。亡羊补牢的方法,是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将已经产生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或者说通过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获得一个圆满的解决问题的结果。未雨绸缪的方法,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必要预防措施,努力在实现工作目标的过程中少犯错误或者不犯错误,而获得一个预期的良好结果。从理论上讲,以上两种方法,应该说后一种方法要比前一种方法好得多。但现实的生活当中为什么我们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往往不得不使用前一种方法呢?因为对于今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预测,不可知的因素实在是太多,在大多数的条件下是不可穷尽的,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亡羊补牢的方法是比较现实的,是可触摸的,是比较容易针对已经存在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的。因此作为常人,总是在问题出现以后,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不足为奇的。但《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遭遇到重重的险阻,使他们吃尽了苦头。虽然孙悟空一路上使出浑身解数来降妖除怪,但有时还是有些力不从心,所以只好打听清楚妖魔的来历,上天庭去搬救兵。结果自然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妖魔被擒后师徒四人得以继续前进。有时我免不了瞎想,玉帝作为天地之间的最高主宰,与其在事情发生之后,才点兵遣将去清除妖魔,为什么不事前就防患于未然呢?现在看来当然是吴承恩先生有道理,有了这些个情节的铺垫,不但小说能引人入胜,而且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作为常人只有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你才会认真地去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那些能未卜先知的人才有可能将问题解决于未然。但是话也得说回来,那些妖魔鬼怪也是找错了对象,岂不知他们面对的对手是何许样人,那唐僧是根基深厚的佛门弟子,而他的大徒弟又是一个神通广大、可以直通天庭的主,玉帝即使有十二万分的不愿意,对于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得不认真地进行考虑,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解决。对于那些通天无路的人,真正遇到棘手的问题,也是只有自忍倒霉的份了。
4、 即使最认真的人,也有疏忽大意的时候
在《西游记》中还透露着这样一个信息,即:一个人在他的一生当中要不犯错误看来是不可能的,即使最认真、最谨慎小心的人,也有疏忽大意的时候。比如太上老君、弥勒等这些至智至慧的神仙、佛祖也会因疏忽大意而导致他们的属下到凡间作祟。其中最经典的一幕,要数唐僧取经获得圆满成功,在胜利返回的途中,由于忘记了那只经千年修炼而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成仙的老鼋的嘱托,而致使再经一劫。要说那老鼋是有恩于唐僧的,唐僧又是最守信用的,照理说这样的事情不应该出现在唐僧身上,那为什么还偏偏还会出现呢?小说中是因为唐僧师徒四人所受的磨难还差一劫,所以必须要再使他们经历一次磨难,但此时他们都已皈依佛门,是百魔不侵了,所以只好让唐僧的疏忽大意付出代价了。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看来就是圣贤也免不了要犯点小错误。
5、 底下贪污受贿的行为,根子还是在上面
这样的议论有点矛头向上的味道,但古训道:“上梁不正下梁歪”,实在是千年遗留下来的痼疾了,因此吴承恩先生把笔锋直指万人顶礼膜拜的佛祖如来。在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千难万险,到达西天大雷音寺后,认为终于可以实现多年的夙愿,取得真经回到东土大唐,以此来普渡众生了。却没想到由于不黯世事,没有孝敬利市,致使拿到的竟是一堆白纸。要不是弥勒暗中相助,师徒四人的艰辛努力,顿时就化作泡影,直落得一个鸭吃砻糠——空欢喜的结果。这不仅让唐僧发出不可理解的哀叹,更是惹脑了性格刚烈的孙悟空,但此时的孙悟空已经不是刚从石头里迸出来时的顽石猴了,一路上经过唐僧的不断教诲,反叛的锋芒不再没有节制,在听了如来的一番解释之后,也不得不同意将唐皇御赐的紫金钵去交换有字真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