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乱说《西游记》四

(2010-04-24 14:42:51)
标签:

杂谈

乱说《西游记》(四)

世上的妖魔究竟有没有

人世间究竟有没有妖魔,人们大都数是宁愿相信其有,可是问谁遇到过真正的妖魔,可能是一个都没有。那么为什么人们竟然会相信谁也没有真正遇到过的东西呢?那是因为人在这个大千世界当中,所能接触到的事物,实在是微乎其微,所能被其征服的事物也是屈指可数。因此,当人在遇到从未遇到过的凶险,而被其拦阻时,只能将其称之为实际上不存在的妖魔了。按照孟子的“经磨厉劫”说,大凡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不经过一番磨难是不可能取得的。象到西天去取经这样的亘古未有的大事,因此少不得要付出十分的辛劳,来克服沿途遇到的所有艰难险阻。但如果按照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用做学问的方法来写这段史实,那么这部小说将是十分的枯燥乏味。那么用什么形式,来描述这领人肃然起敬的艰难里程呢?用战胜各种妖魔鬼怪的故事,来替代实际遇到的各种险象环生的经历,来衬托人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实在是吴承恩先生的高明之处。不但故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而且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嵌在故事里面而不着一丝痕迹,是他的又一个高明之处。以下是鄙人自我揣测的一些他想要说的话,可能是十足的牵强附会,大家尽可挞伐。

1、 人妖之间好象没有一道深不可测、不可逾越的鸿沟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作者在叙述他的故事的时候,都在向我们透露这样的信息,人妖之间根本就没有一道深不可测、不可逾越的鸿沟。

第一,  我们在阅读《西游记》的时候,从来没有把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列入妖魔的行列,其实他们三人都有一个人妖转换的过程。孙悟空本是天地之间的一块灵石,结果受天地的精气和祖师的授艺而变成了一只神通广大的神猴,于是就自持本领高强而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由于不愿受各种戒律的羁束,就做出了一系列的叛逆行为,闹龙宫、闯阎罗宝殿直至大闹天宫。这些在统治者看来,实在是大逆不道的妖魔所为,但为什么我们读来却一点也没有这种感觉呢?首先因为在我们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点叛逆的性格,(妖魔化的思想)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约束而被抑制了,因此在阅读了《西游记》孙悟空打闹天宫一节的时候,这种情绪就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宣泄,从而在心理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其次孙悟空抗争的对象正是人们平时不敢得罪的各种权贵,而人们平时受到的压抑也主要来自这些方面,因此孙悟空的这些行为正好替他们出了心中的一口恶气。再则当孙悟空经观音菩萨的点化之后,一路上保护唐僧到达西天后终成正果。这也是中国老百姓所期望的结果,和中国经过长期教化的道德标准是一致的,所以在孙悟空身上你再也感觉不到有任何的妖魔形象,他就是一只活泼可爱的神猴,一位在老百姓心目中勇敢正直的英雄、忠心耿耿的徒弟化身。而猪八戒本是天庭的天蓬大元帅,只是因为太花心,竟然敢调戏嫦娥,而被贬下凡尘,结果又由于心急慌忙而投错了地方,而变成了小说中的形象。这种结果其实和老百姓的期望是不谋而合的,那些达官贵人犯了错也应该受到惩罚,只是由于自己人微言轻,没有那种能力而已。因此,作者是假托天界的法则,来发泄自己心中对现实世界中公正原则遭到践踏的不满,而满足了老百姓要求社会公正的心理愿望。沙和尚在书中是忠厚老实、顾全大局的形象代表,原是卷帘将军,只是偶犯小错而被贬下凡。因为这种小错在任何人看来都是可以原谅的,所以他在流沙河的所作所为,大家也就忽略不记了,而只记住了他在追随唐僧以后所表现出来的忠诚和厚道。其实在本人看来这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为数众多的普通百姓的写照。所以在老百姓的心目当中他们和行侠仗义的绿林好汉是一般无二,早已忘却了他们有别于人类的地方了。

第二,  唐僧一路上遇到的妖魔真正难对付的妖魔,往往是人为设置的。就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无可奈何,只有他的主人来了才能束手就擒。按照钱文忠教授对《大唐西域记》的解读,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的路途中除了遭遇到各种自然条件形成的险阻以外,还遇到了许多人为设置的险境,虽然最后都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得以脱险,但却平添了在前进道路上的几分艰辛。我相信吴承恩先生一定对《大唐西域记》进行过很好地研读,把他们在取经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比对,因此在小说中他才会将妖魔分门别类地进行叙述。有的比作为自然界的险阻,如黄风怪、蜘蛛精、柳树精等;有的比做人为设置的险境,如太上老君的青牛、狮陀岭上的狮、象二怪也是文殊、普贤的坐骑等。就是如此作者觉得还不过瘾,因此他还让观音亲自出马,带领文殊、普贤等人来试探他们师徒四人取经的虔诚程度。有的则是两者的混合物,诸如象无底洞中的耗子精、火焰山上的红孩儿。因此对于自然界中的险阻,只要师徒四人同心协力就可以克服,而那些人为设置的障碍,只要找到产生那些障碍的源头,一经那些由于疏忽大意而管理不善的主人出场,也就迎刃而解了。其中最难对付的要数混迹于人妖之间的魔头了,如狮陀岭上的大鹏金翅鸟、真假美猴王中的六耳猕猴,那就是常人所不能解决,非得惊动最高领导佛主如来了。

第三、人妖之间角色的转换,也就是在一瞬之间。就是说当横亘在你面前的困难被克服的时候,也就是妖魔消失的时候。那些你用来克服困难的方法、经历都可能成为你或者他人以后排除可能会遇到的新的困难的经验,或者说是可以借鉴的地方。同时也表达了我佛以慈悲为怀的胸襟,对一个犯了错误而愿意悔改的人(包括恶魔),除了那些罪大恶极的要让他永世不得翻身以外,总要给以出路。小说中是以将收伏的妖魔另行安置了一份工作来安排情节的,如:红孩儿做了善财童子,黑熊精、蜘蛛精去给观音菩萨看管后园了,就是那让孙悟空见了也恐惧三分的大鹏金翅鸟也有了好的归属,而那罪大恶极的六耳猕猴就落得个脑浆迸裂的下场,看来这种人就应该让他在人间消失。

因此,妖魔这个东西,在现实世界当中本来是不存在的,只是由于那些对人在进取的道路上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人们出于对它的憎恨而把它妖魔化了。人们都期望有一种力量能够来帮助自己来清除这种障碍,吴承恩先生在小说中帮助大家实现了这种愿望,实在是他的高明之处。

2、 天高皇帝远,在天、地和冥间,玉帝也有管不到的地方

玉帝是在人们的心目当中是自然界当中最高的主宰,但也有他管不到的地方,那就是魔界。魔界就是妖魔聚集的地方,其对地方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那么为什么作为自然界当中最高的主宰的玉帝,却听任其在一方作威作福,不去整治呢?首先,虽然那些妖魔本身也是由天地之间的物种演变而来,但一旦变成妖魔,那么,就连那些土地、山神也惧之三分,因此,也就任由他们坐大。其次,还有有些就是由于天庭部门主管者的失察或疏忽,而使自己管辖的下属到凡间兴风作浪,那些土地、山神因深知他们的来历而不敢得罪,所以也就听之任之,不向朝廷报告。这样玉帝就成了瞎子和聋子,无从去管;或者知道了,而怕惊扰他歌舞升平的天庭生活,根本不想去管;或者觉得此乃是疥癣之疾,不足为患也懒得去管。因此妖魔就有了存在的理由,假如他们的危害还不足以撼动他的统治地位,或者说他们的破坏行为还没有直接发生在天庭,(就象孙悟空大闹天宫这样离经叛道的行为)他是不会认真地去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所以才有了下面的这个话题。

3、 只有遇到问题了,才不得不去想办法解决

其实这个问题,是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世界上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亡羊补牢”法,还有一种是“未雨绸缪”法。亡羊补牢的方法,是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将已经产生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或者说通过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获得一个圆满的解决问题的结果。未雨绸缪的方法,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必要预防措施,努力在实现工作目标的过程中少犯错误或者不犯错误,而获得一个预期的良好结果。从理论上讲,以上两种方法,应该说后一种方法要比前一种方法好得多。但现实的生活当中为什么我们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往往不得不使用前一种方法呢?因为对于今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预测,不可知的因素实在是太多,在大多数的条件下是不可穷尽的,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亡羊补牢的方法是比较现实的,是可触摸的,是比较容易针对已经存在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的。因此作为常人,总是在问题出现以后,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不足为奇的。但《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遭遇到重重的险阻,使他们吃尽了苦头。虽然孙悟空一路上使出浑身解数来降妖除怪,但有时还是有些力不从心,所以只好打听清楚妖魔的来历,上天庭去搬救兵。结果自然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妖魔被擒后师徒四人得以继续前进。有时我免不了瞎想,玉帝作为天地之间的最高主宰,与其在事情发生之后,才点兵遣将去清除妖魔,为什么不事前就防患于未然呢?现在看来当然是吴承恩先生有道理,有了这些个情节的铺垫,不但小说能引人入胜,而且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作为常人只有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你才会认真地去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那些能未卜先知的人才有可能将问题解决于未然。但是话也得说回来,那些妖魔鬼怪也是找错了对象,岂不知他们面对的对手是何许样人,那唐僧是根基深厚的佛门弟子,而他的大徒弟又是一个神通广大、可以直通天庭的主,玉帝即使有十二万分的不愿意,对于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得不认真地进行考虑,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解决。对于那些通天无路的人,真正遇到棘手的问题,也是只有自忍倒霉的份了。

4、 即使最认真的人,也有疏忽大意的时候

在《西游记》中还透露着这样一个信息,即:一个人在他的一生当中要不犯错误看来是不可能的,即使最认真、最谨慎小心的人,也有疏忽大意的时候。比如太上老君、弥勒等这些至智至慧的神仙、佛祖也会因疏忽大意而导致他们的属下到凡间作祟。其中最经典的一幕,要数唐僧取经获得圆满成功,在胜利返回的途中,由于忘记了那只经千年修炼而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成仙的老鼋的嘱托,而致使再经一劫。要说那老鼋是有恩于唐僧的,唐僧又是最守信用的,照理说这样的事情不应该出现在唐僧身上,那为什么还偏偏还会出现呢?小说中是因为唐僧师徒四人所受的磨难还差一劫,所以必须要再使他们经历一次磨难,但此时他们都已皈依佛门,是百魔不侵了,所以只好让唐僧的疏忽大意付出代价了。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看来就是圣贤也免不了要犯点小错误。

5、 底下贪污受贿的行为,根子还是在上面

这样的议论有点矛头向上的味道,但古训道:“上梁不正下梁歪”,实在是千年遗留下来的痼疾了,因此吴承恩先生把笔锋直指万人顶礼膜拜的佛祖如来。在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千难万险,到达西天大雷音寺后,认为终于可以实现多年的夙愿,取得真经回到东土大唐,以此来普渡众生了。却没想到由于不黯世事,没有孝敬利市,致使拿到的竟是一堆白纸。要不是弥勒暗中相助,师徒四人的艰辛努力,顿时就化作泡影,直落得一个鸭吃砻糠——空欢喜的结果。这不仅让唐僧发出不可理解的哀叹,更是惹脑了性格刚烈的孙悟空,但此时的孙悟空已经不是刚从石头里迸出来时的顽石猴了,一路上经过唐僧的不断教诲,反叛的锋芒不再没有节制,在听了如来的一番解释之后,也不得不同意将唐皇御赐的紫金钵去交换有字真经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