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小巷
叫卖声声
(一)
一次去参加一位同事孩子的婚礼,苏州著名的百年老店——松鹤楼,在婚宴宴席的冷盘中竟然放置了一盘盐金花菜,这种在以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却受到了大家的一致欢迎,这不禁勾起了我对儿时的许多回忆。
金花菜学名叫苜蓿,也有人叫它草头。因为它所开的花呈嫩黄色,所以苏州人给它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金花菜。烹调新鲜的金花菜时,除了油、盐、酱油外,煸炒时再撒上少许白酒其味十分鲜美,它和马兰头、豌豆苗等春季时蔬都深受市民的喜爱,但腌制的金花菜同样十分可口。那时近郊的农民(都为妇女)会在胳膊上抄一只四角形的竹篮,上面盖一块毛巾,篮子里面盛放着腌制好的金花菜,沿着大街小巷进行兜售,嘴里不断叫喊着:“阿要买盐金花菜——黄连头。”市民听见叫卖声都会出来买上一点。她用筷子夹起一点盐金花菜放在准备好的纸上,然后拿起一只盛有甘草粉的瓶子在上面洒上一些甘草粉,吃到嘴里咸溜溜、甜咪咪、鲜滋滋,又很有嚼头,一份盐金花菜能让孩子们安静很长时间。黄连头,在大家的想象中肯定不会受到青睐,其实相反,虽说黄连苦,苦黄连,但经过腌制过的黄连头,虽然上口有点苦,回味却十分清口,而且还有泄火的功效,因此也十分受成年人的欢迎。有的农民还有一件东西叫干蛆药饼,据说有消食的作用,但我没有见到过。
显然在当时沿街叫卖的不仅仅只有盐金花菜,可谓是品种繁多,枚不胜举。于是就有了想写一点东西的冲动,但是叫卖声建立在文字的描述上,总是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加上本人的文字水平有限,所以还请各位行家斧正。
我总结了一下,当时沿街叫喊的手艺人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兜售各种商品的,一类是为市民提供各种服务的。
兜售各种商品的,也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献艺外加推销自己的东西,一般都需要一块较大的场地,如卖梨膏糖、卖金疮药等属于这一类,过去苏州的玄妙观就象北京的天桥,是这些人集中的地方。另一种是走街穿巷,边走边兜售自己的产品。那卖金疮药的根据各自的技艺不同表演的活也不同,有耍刀枪棍棒的、也有举石担、甩石锁的,苏州人统称为卖拳头的。他们一般先鸣锣以吸引路人的注意,等大家聚集起来后,然后双手抱拳先向大家唱一个失盲诺(也就是一种不是针对某一特定对象的见面礼),然后就开始讲话,不外乎介绍自己来自何方,有何绝活,请大家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接着就表演自己的本领。那有些真功夫的表演会引来一片鼓掌声和一阵阵的喝彩声,大家自然会掏钱,那功夫稍欠火候的,也会想法子叫大家掏钱。他们在表演的时候会假装失手,在哪个地方划个口子,弄得鲜血直淌,这时候他们就会拿出一包药粉,撒在伤口上,血立刻被止住,围观的群众马上被这种神奇的功效所吸引,于是纷纷解囊购买;有的会拿出膏药来诉说它对跌打损伤的治疗功效,于是又有一些人会掏钱,但疗效一般都不如他们吹嘘的那样好,故而,至今苏州人把那些卖假冒伪劣商品的人称之为卖野人头或卖狗皮膏药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