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性学习理论综述

(2007-03-17 20:14:11)
分类: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理论综述

一  “ 研究性学习”的 含义

   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 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二 “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点
1、以"问题"(或专题、课题)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2、研究性学习课程呈开放学习的态势
  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或专题、课题)多来自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校园以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3、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后,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的努力。

4、研究性学习课程重视结果,但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实践中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是设立研究性学习这一课程的最根本的目的。研究性学习则强调让学生得到实践能力的训练。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依归。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可以通过读书获得,而一个人的能力只有在实践"历练"中养成。纸上谈兵,关门造车,只会造成空谈家和误国者。实践才是培养人能力和智慧的摇篮。

   研究性学习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活动,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每一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都会涉及到很多知识,学生通过这种活动,很自然地就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并知道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这种知识的联系,可以是纵向的单一学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涉及几种或多种学科的。

   "研究"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研究"不是目的,只是完成其培养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小学就其性质定位来说属于基础教育,是学生一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中小学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我们却很难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的研究结果都一定要达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的标准。尤其在最初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的研究结果都显得非常稚嫩,有的只是重复已有的结论而已,个别的甚至连结果都没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开设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作用和价值的肯定,因为和外在显现的研究结果相比,学生内心对社会和知识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学生在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提高,是更为重要的东西。中小学生开展"研究"活动主要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它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要求学生从全部的只是获得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到同时重视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从单纯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学生模仿和再现书本知识的能力,到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能力;从仅仅追求教学"知识目标",转向重视含知识在内的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培养今天的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的需要为自己的任务。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指出:素质教育应该被理解为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为重点。如何通过学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目前没有固定的模式.

   它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波。这一冲击波首先指向的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课程组织和实施,然后将引起传统的"教的文化"和"学的文化"的震荡和变革,进而改变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路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建设和实施好研究性学习,是我国中小学教育能否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社会挑战、真正构建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关键。

三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调查阶段,以及成果的展示、评估和交流阶段。    

      1.分组

      在课前教师要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的原则,把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大约6人,由学生自己选出有责任心和研究、组织能力均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位。     

      2尝试探究

      确定研究课题之后,小组长要作好分工,哪些组员负责方案设计、计算、审核、整理,撰写研究结果、发言,然后根据分工开始探究活动,每个小组都要交上一份经过小组讨论后的研究成果。各组成员就要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完成本组任务;小组长要组织本组成员讨论,研究,拿出本组的研究结果。在学生探究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视各组的完成情况,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

      3研究成果的展示说明,

      成果的展示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本组的研究课题是什么;(2)设计方案是怎样的;(3)小组是如何分工的;(4)怎么样开展研究探究活动;做了哪些实际的工作;(5)在活动过程中用到哪些知识,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6)研究的结果是怎么得到的,能否作一般性的推广?(7)通过这次活动有哪些感受和收获?等等。

      4活动评估交流

      由于学生们的研究成果的水平不大可能很高,因而研究活动的评估应体现“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一般要求。当学生的每一样小组都汇报完以后,教师都要做必要的点评,主要是看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否切合生产生活实际,活动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作了实地调查,能否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问题。能否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对研究活动的体验是否深刻,是否全员参与。

      评估活动要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不给过分看重结果,应采取鼓励为主的积极评价方式,以保持学生的探究热情,小组成绩的评定应采取“捆绑式”,即本组成员的评定等级都一样,使组员结成“利益共同体”,组荣我荣。评定的成绩和评语可记录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表上。

      同学听完报告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在组内组间进行评估,发表对报告的意见,积极参与评估,每个小组成员都可对本组的评定成绩或其他组的评定成绩发表不同的看法,并阐明理由。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即可以谈别人的设计、过程、成果有什么优点和不足,也可以谈对自己有哪些借鉴。自己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感受和收获等等。如果学生的优秀论文能够发表,那么对学生的鼓舞是很大的,要积极创造条件给予学生优秀论文发表的机会。

 五“研究性学习”的参考课题

1、古代史书中的客侠形象
2、校园文化浏览及特征
3、《围城》修辞手法的运用
4、略论网络文学的优略
5、民俗探究(主要是社会生活民俗中的某一种民俗的产生、发展及文化内涵的研究)
6、宋朝婉约派词风的研讨
7、梁实秋与闲适小品
8、唐朝田园水诗的研究
9、本市民中成年人阅读情况抽样调查及我的见解
10、泰山为什么成为帝王封禅的选择地
11、《诗经》中的景物描写
12、中国古典诗和英美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比较
13、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
14、“新概念阅读”
15、从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看小品文的写作
16、川端康成与《雪国》
17、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倾向
18、我眼中的诸葛亮
19、唐传奇与宋元话本中的女性形象的比较
20、《桃花源记》与托马斯;莫尔《乌托邦》(1516 英)的对比
21、唐传奇《莺莺传》与元杂剧《西厢记》有何不同
22、《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的探讨
23、如何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本知识的关系
24、中学生有阅读名著的必要吗
25、当代校园言语文化及其影响原因
26、鲁迅《阿Q正传》中阿Q的现实意义
27、韩寒现象透视
28、中国行诗与外国十四行诗比较
29、香港新武侠小说为何难现昔日风采
30、我看梁凤仪的财经小说
31、台湾言情小说探幽
32、港台文化的含金量有几成
33、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
34、新概念作文对传统作文的冲击
35、金庸、琼瑶小说为什么会引起同学的兴趣、关注
36、“韩寒”现象的出现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哪些冲击
37、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心理探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