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检讨
(2010-04-07 01:35:32)
标签:
杂谈 |
旧稿改罢。回顾检讨。
刘秀第一稿,约十八万八千余字。新版总字数大致相同,倒也巧合。原稿中删除约有六万余字,新版增补约有六万余字,其余部分则不同程度进行了修正。
比较关键的地方,则是对宿命的淡化。所谓淡化,并非全然抛弃。宿命之感,谁人无之?古往今来,何曾破之?只是作为一个现代长篇而言,宿命似不宜太早抛出,古希腊戏剧倒是可以。新版之处理,意在让刘秀在生活中慢慢领悟宿命,接受宿命,有一个心灵转变的过程,相对更符合逻辑。
次者,则为对王莽的增补。在第一稿中,王莽作为反派大boss,基本以背影示人。新版中则让伊露出正脸,虽然并未浓墨重彩,但也力图写出王莽的心术与悲情。这段历史,缺了王莽还真不完整。
三者,为枝蔓之铲除与战争之加强。枝蔓,譬如太学,新野避吏等等。战争,下面再讲。
其余修改,也有用力之处,为免琐碎,不一一列举。
【昆阳检讨】:
战争,对我是个新问题。我没什么英雄情结,也从来没有幻想过自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名将(昏君倒有可能幻想过,不记得了)。将自己幻想成名将,无非是先已存了欺负人的欲望。古代演义看过不少,也全都当武侠小说在看,排出谁比谁武力更高。当年隋唐高手排行能够背全,现在是早忘了。喜欢这些演义,也只是图一乐,心里也知道,战争怎么可能如此,像过家家一样?然而仍然觉得好玩。至于真正的古代战争,以前并无多少涉猎,也并不觉得有多少着迷,杀人与血腥,敬而远之,不敢迷。对于古代战争,我此前的观点比较偏激:一言以蔽之,那毕竟是冷兵器时代,对如今战争并无多少参考意义。中国积弱不振,正是兵法太多,名将太多。英雄太多,则一定是一个不幸的民族。名将太多,则一定是一个积弱的民族。将希望寄托于名将,不如寄托于士兵,不如寄托于战备,不如寄托于国力,不如寄托于科技(尤其是这一点,最为可惜。近世国耻,无不由此。)然而舍本逐末,死心眼地等待名将,然后用无数的伤亡成全一位名将,而每一个名将的诞生,付出的代价很可能是要先诞生十个庸将。然而人们崇拜名将,在他面前的血泊中拜倒,将一切归于他的功劳。
然而要写刘秀,没办法,还是稍微读了一些,第一稿终究还是存了厌战心理,多少有些回避迂曲。新版修订之时,又恶补了些,尤其是地理(感谢Google
earth,不仅能看到平面,更能看到立体),读来大有启发,有豁然开朗之感。对于将帅如何做出决策,概念上明晰了许多,脑中也可勾勒出一个战争的轮廓,天下大势也不再是两眼一摸黑,终究能看出一些亮光,所缺无非细部。
回到昆阳大战。先需明确一点,刘秀在昆阳大战中的地位。有人对此质疑,认为历史由胜利者书写,自然可以涂脂抹粉,强揽功劳。然而,此怀疑多少有些无稽,刘秀指挥昆阳大战并非孤证,不同史书,皆持此论。《后汉书祭祀志》:建武元年,刘秀即位称帝,告天之文曰:“……王莽篡弑窃位,秀发愤兴义兵,破王邑百万众于昆阳……”此文非但告天,同样也告天下,当时昆阳亲历者多有健在,未闻有人质疑反驳,刘秀若非货真价实,也断然不敢公开形诸于口。再者,古人的操守和现代人的操守之间,哪个更加可信?我想大概还是古人。
新版昆阳,逻辑主线比较清楚了一些。昆阳最为诡异之处,不是刘秀的胜利,而是王邑的失败。作为史书读者,自然可以归咎于王邑脑残,然后轻松了账。然而要写昆阳之战,就不得不抖擞精神,去寻找真相。很明显,一定有一个真相,王邑的所作所为,一定都有他合理的解释。王邑早年就有挽救新朝之功,可谓一代名将,昆阳所有的决策,站在他的立场,都必然有他的道理。第一稿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新版又进一步增补了些。至于刘秀的行动,新版也做了一些丰富。总结起来,昆阳的情节线大致为:王邑攻昆阳——即将攻下,王兴挂——昆阳降,不敢纳降——昆阳死守——刘秀来救,王邑误判形势,意图围城打援,先将汉军养肥再杀,命各营各自为守——刘秀将错就错,利用王邑有姑息之意,绝地一击。如此一来,似乎王邑所行,皆可理解,并非全为昏招。进程合乎历史记载,而逻辑也尚算合理。在已知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求解大抵也只能如此。
真正的昆阳大战究竟怎样?谁也无法知道,即使是范晔同学,写来也是一笔糊涂账。范晔著史,终究不如司马迁精细缜密,而又没运气碰上另外一个裴松之为他作注。其余,东观汉记(东汉当朝所修,理应最为翔实,可惜早已残缺),两汉纪,资治通鉴,也都只能雾里看花,不能真切。昆阳大战最为以少胜多,反而名声不彰,正史不详之故也。
昆阳之胜,汉人也自诧为奇迹。还是那句话,战争和做爱一样,需要双方配合。
至于邓奉其人,实是个人之寄托,有所深慨也。后面有可能对邓奉着墨较多。
半年删补,得失难言。总之,委屈大家又重读了一遍。大匠不示人以璞,幸好我还只是学徒,示人以璞,然后雕琢,想来也不足深怪。
歇就不歇了,接着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