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生活应该是这样:残缺但看上去很美
清明刚过,就是五一。爱玩的人们已经开始计划五一出游的路线了。幸福似乎就在眼前,在这个春夏交汇的季节,当幸福即将来临,让我们来审视幸福。

幸福是什么?先辈们说幸福就是战斗,现代人说幸福就是享乐。其实这两种回答都有失偏颇,其实幸福就是生活本身,亲情、爱情,吃喝玩乐,享受艺术带给我们的惊喜。除了幸福,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为获得享受幸福所需的成本而劳作。

这就好比一趟旅游,我们为旅游所准备的车票机票,我们在旅途所花费的时间和劳累,就是旅游的成本,而我们收获的幸福,是旅途中舒适优雅的住宿环境、美好的风光、令人饕餮的美食,还有携侣而游带给我们情感的愉悦。在这趟旅行中我们花在吃喝玩乐上的所有的成本,都是有快乐收益的,而为了获得这趟旅游的快乐享受,所付出的操劳、车船费则与快乐无关,是没有任何收益的付出。

其实,一趟旅行就是生活的一个标本,可以用来解释这个消费社会的运行机制。我们所有的劳动所得,都是为了支付两种消费——非幸福消费和幸福消费。当然,我们谁也不愿意为没有任何幸福收益的过程买单,但这就是生活,你必须为此掏钱。以我们的日常生活为例,教育、通信、能源、交通、住房消费,基本都是非幸福消费,而吃、穿、玩、娱消费则是幸福消费。

我们发现,在当下这个时代,非幸福消费恰恰是高成本的,而幸福消费却并不高昂。由此,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我们今天大都感觉不幸福的原因了。我们将自己并不宽裕的劳动所得,大都支付给了非幸福消费,因为今天教育很贵,通信很贵,能源很贵,交通很贵,住房很贵。为了支付这些消费,我们基本已经囊中羞涩了,有些人甚至不堪重负。

而当我们想要享受幸福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支付不起一顿并不豪华的晚餐,我们支付不起并不昂贵的门票,我们买不起相对很贵的音乐会的门票,我们支付不起运动装具和吉他、毛笔、音乐带、书籍等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文化消费。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满足基本的幸福需求,吃穿用,生活得像一个古板的吝啬鬼。

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在国际消费链中的地位和角色,我们把廉价劳动力生产的食物、衣服、日用品、玩具等可以带来幸福的消费品,源源不断地投放到世界各大市场,收获的却是微薄的利益,而我们却为引进飞机、通信设备、能源花费巨大的外汇,我们在国际经济链中,为非幸福消费买单,却付出了大量出口幸福消费品的代价。

在这样的生产与消费模式下,我们永远只生产低附加值的幸福产品,却为非幸福产品付出巨大的开支,而我们自己却没有钱去消费幸福产品了。

要改变这种充满悖论的状况,我们能做什么呢,唯有一条路可走,不是进一步加大我们的产能,而是提高我们劳动产品的价格。我们再也不能做世界工厂了,尤其不能再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幸福而生产,而忘记我们自己的幸福生活。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还不如停止这种模式。

中国人要实现幸福,单靠GDP的增长已经行不通了,而要通过降低非幸福类消费的价格,降低教育、交通、住房、能源等消费品的成本,使国民有钱去消费幸福产品,例如服务、艺术、生活必需品等。即要增加幸福产品在国家GDP总量中的比值,降低非幸福产品的GDP比值。

我们要停止高成本教育、房地产、交通、能源的错误模式,如果一个国家教育从业人员、房地产商、能源企业、交通企业成了收益最高的行业,那么我们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的生活成本将大大增加,而我们离幸福的距离却与GDPD的增长成正比,GDP越高,我们离幸福越远。

为了体现此文不仅仅是理性分析,也是幸福的感性文字,我发一些旅游图片。愿大家在欣赏美图的时候,顺便思考一下我们的幸福,把幸福的道理想清楚了,我们的国家就真正和谐了。

为幸福而咆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