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氏孤儿与凯歌哲学

(2010-12-06 21:59:58)
标签:

杂谈

赵氏孤儿与凯歌哲学

 

    中国男人有个毛病,岁数一大就沉醉于哲学思考。哲学其实并不深奥,深奥的大都不是真哲学,而那些似是而非拐弯抹角的则是伪哲学。

    庄子的哲学像水一样自然而然,不像禅宗像是熬了几夜想出来的,一般人想不到。真正的哲学是人们抛除了杂念后自然的觉悟,而非执着默想后的产物。

    几年前,凯歌的《无极》成就了一段本该水到渠成却被搅局的因缘,俊朗的谢霆锋与精巧的张柏芝因为陈凯歌的美意再续前缘,而他们随后的得子以及风波后的隐忍淡定,还是让一段爱情故事有了唯美的意义,现实中自然而然的爱情故事,显然比极尽巧思的传奇故事更加打动人。

    《赵氏孤儿》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而我真正了解这个故事还是因为好友简宁的电影剧本。赵氏孤儿的故事因为有元杂剧的渲染,而成为广为流传打动人心的故事,应该说中国故事很中国,像24孝和感动中国一样,是那种非常人所能为的故事。这个故事所以吸引人,一方面是因为主人公的高贵品格和异乎常人的勇气,另一方面是故事本身的曲折巧合以及最后荡气回肠的结局。

    问题不出在故事本身,问题出在中国人画蛇添足的天性,我们总是想要把一个本已经很完美的故事,弄得奇巧而惊天动地,因此后人总是不断地对故事进行不必要的演绎,最终故事变得完美无缺登峰造极,但其真实性和流动的故事性就失去了,而变成了一个颇具榜样力量的道德宣传品。加之陈凯歌导演的完美主义倾向,意欲为故事承载更多的哲学思考,如此这个故事就变得尤为沉重,这样沉重的故事用电影的手法来表现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而叙事恰恰是所有中国导演最不擅长之处,就像唐山大地震一样,此番陈凯歌显然为故事的叙事性下足了苦功,但故事的蹊跷和不合理处还是比比皆是。达到故事的逻辑,小到动作语言的细节。

    电影最客观之处在我看来只有两点,一是再次确立了王学圻中国第一戏骨的地位,尽管中国短时间内还难以出现摩根弗里曼这样的好演员,但王学圻已经做到了最好,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他的勤奋和心无旁骛的追求。王的功力是全方位的,无论是面部表情的拿捏,还是动作身手的浑然一体,还有对人物整体的宏观把握,王学圻均已超过了巅峰时期的周润发,唯一不足的是王学圻的个人魅力,似乎无法与周润发和张国荣这样的香港演员相比,但这错不在他,而是内地文化环境造成的缺憾。电影的第二个看点是范冰冰的强悍高贵,这或许只是我个人的喜好而已,但无论如何冰冰已经达到了中国女演员难以企及的高度,那种大气、妖艳和健硕的气质,大都来自于她的天赋,也来自于她高远的追求,赵氏孤儿可以称之为范冰冰的有一个台阶,我希望她能攀登上更高的艺术高度。

    至于葛优和黄晓明的演出在此不做评价了,唯一想要说的是,黄晓明的成熟尚需时日,而葛优的琐碎真实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意义。这毕竟是电影,是银幕上的艺术。中国有葛优不是他个人的悲哀,而是我们中国电影的悲哀,他已经做到最好了。

    赵氏孤儿最大的失误在于把一个简单故事复杂化后,结果的逻辑性也因此失去了。从电影的描述看屠岸贾是一个富有野心气度和智慧的人,他可以冒着世人的道德唾骂摔死程婴的孩子,却没有识破程婴小小的诡计,他已经做到斩尽杀绝了,何不防止夜长梦多杀了程婴手里的两个孩子,省的颇费思量地猜测,更不会死心塌地地认为程婴送到他手里的孩子不是赵氏孤儿。这个问题其实出在故事的演绎,因为历史上的程婴是深山养孤,而不是虎口寄孤,赵氏孤儿的伟大也不是因为他报了世仇,而是他用自己的人格力量造就了后来的赵国。显然用平民化的思想美化一个故事,结果必然是难以自圆其说。

    相对于故事的不合理性,凯歌想要富于角色的哲学意味变得毫无意义,程婴要让赵氏孤儿活的像一个平民,这个哲学命题既不高级也不沉重,到有几分故弄玄虚的味道。

    历史的故事真正打动人的是其恢弘与人格力量,赵氏孤儿真实的历史故事已经具备了打动人的精神力量,历史的故事被演绎得如此面目全非,问题显然不是出在那些好事的演绎着,而是我们大众的欣赏出了问题,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艺术,这个道理和葛优能在中国长久受追捧是一样的。这或许是中国电影文化最大的悲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