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巷子-窄巷子

标签:
杂谈 |
宽巷子-窄巷子
成都的好玩是颇为综合的。贾平凹在描写成都的散文开头,就被天府少女的美色征服了,更不用说成都的美味、美景了。
第一次来到成都是87年。那时的成都最有名的就是小吃,街头叫卖的地图上用红色文字标注着成都名小吃,查好地图乘坐公交车每到一处必要下车品尝,钟水饺的滑腻,赖汤圆的香甜令人回味;记忆最深的还是麻婆豆腐,初尝一口就被火爆的麻辣击倒,买来冰过的可乐咕嘟地喝下,但辛辣难解只好夺路而逃了。
以后陆陆续续来成都不下十几次,该玩的地方似乎都去过了,可是09年再次来到成都,突然听说宽窄巷子,去走了一遭我被完全征服了。
宽窄巷子悠久历史的印迹
尽管宽窄巷子是清朝八旗弟子建筑的遗存,但你满街看去尽收眼底的是成都独有的风韵。
传说公元前311年,秦国大夫张仪筑成都城,成都城市的历史自此开篇,距今已有2300多年。张仪第一次筑城并没有包围整个成都城区,城墙只框住了东边的一大半,西边还有一片没有被圈进来,于是便有第二次筑城。
一座城市被分隔成了两座城,东边的较大,称为大城,西边的较小,也就是小城了。古代“小”和“少”二字通用,因此小城在习惯上被叫做“少城”。一个城市一大一小两座城,这就是古人所说的 “重城”,这种形式在成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西藏。清朝廷派三千官兵平息后,选留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并在当时比较残破的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不过成都的老百姓习惯了称这片城池为少城,所以那个时候的宽窄巷子就属于清朝八旗军队及家属住的新少城。少城的中轴线是南北向的长顺上街,而宽窄巷子则是当时42条兵丁胡同中的两条。
2003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该区域将在保护老成都原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并最终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
宽窄巷子的重建——新奇而浪漫的创举
2003年成都市政府开始了宽窄巷子的规划改造。宽巷子、窄巷子改造工程与以往一般的旧城改造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它不是推倒重来,而是为了再现老成都的历史文化风貌而进行保护性甚或是抢救性地改造。区域内近 40%的建筑进行了保留,对它们采取修缮的方式,按照原有的特征进行修复,并完善内部设施;剩下近 60%的建筑在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做到“整旧如旧”。
宽巷子以精品酒店、私房餐饮、特色民俗餐饮、特色休闲茶馆、特色客栈、特色企业会所、SPA为主,窄巷子以各西式餐饮、轻便餐饮、咖啡、艺术休闲、健康生活馆、特色文化为主,井巷子以酒吧、夜店、甜品店、婚场、小型特色零售、轻便餐饮、创意时尚为主。
打造一片人工景区容易,要让景区与市民彼此相容需要人文的契合。漫步在清雅幽静的宽窄巷子,看着成都人安然自得地经营、休闲的闲适景象,你不得不赞叹成都人是最会生活的人,可以说,没有成都人就没有今天的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印象
走进宽窄巷子你的第一感觉就如同来到了丽江故城,这种同感不是因为面貌的雷同,而是优雅的气韵和整洁的面貌。从修葺一新典雅的青砖墙可以明显看出再造的痕迹,但却没有一丝人工斧凿的匠气,每一个门面都是精心设计别有特色的,成都人在细节的雕琢上极尽巧思,令你出乎意料而又会然于心,真是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踏进精巧的门面,你会看到清雅的茶室、清幽的小院,还有精美雅致的物件,那些物件显然不是新作的,而是主人精心收藏的,更增添了院落茶室的古雅情趣。
这里的茶室、咖啡屋、酒吧、餐馆风格各异,有豪华典雅的,也有充满野趣的,还有的带着异国风情,但都能彼此相容和谐相处,决没有凌乱狂躁的烟火之气。茶饮、咖啡、菜品也是上乘的,当然价格会贵一点,但游客依然骆绎不绝,每家的生意都不错。
看看那些在巷子里小店里消费的成都人,或长发帅酷、或正襟儒雅,都显得很恬静淡漠,窃窃私语时低眼颔眉、面若桃花,但目光中射出的却是灵动与聪慧。
当然宽窄巷子的美也有不尽人意出,因为身在市井、远离山水,巷子少了一份田园的野趣,会给人一丝压抑的感觉。好在来到这里的人都是带着一份幽情的,闲暇时分带上一册书籍,于细碎的叶阴下无意地翻卷品读,定会带给你神仙般的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