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德行、道德、道义
2008年6月16日
概念决定一切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在这个话语世界里,对于一个名词的最准确解释不是书本词条的定义,而是大众对于这个词真正意义的理解。所以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令学者费尽口水笔墨,其实这位伟大的哲人想要表达的是最浅显的道理。
关于道德是一个令人汗颜的话题,一个重德的民族由于外族文化政治的统治,道德构架脆弱之极,我们在文化、政治和经济觉醒的同时,道德的觉醒依然任重道远。或者说我们道德复兴的征程上还没有起步。
重构我们的道德体系是道德复兴的基础工程,我们必须认清中国人道德体系中缺乏的是什么。在地震灾害到来之际,中国人突然发现自己血脉中遗传的伟大基因,中国人其实从来就不缺少善良的力量,中国人也许是这个世界上真正意义上最善良的民族。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是重塑我们的道德大厦。
道德从核心意义上讲是三个层面的概念:德行、道德、道义。德是基础、道是核心,行是表现形式。中国的文化传统最讲究德行和道义的,论语关于行为举止的劝诫无处不在,大到祭祀礼仪、小到衣食住行,事无巨细不厌其烦。中国人也是最讲道义的民族,任何事情都会用善恶的尺子去衡量,缺乏道义的人和行为不幸地都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我们缺乏的仅仅是道德,是道德总体构成的中间环节。
举个例子来说明也许更加清楚,日本人缺乏的是德行、中国人缺乏的是道德、美国人缺乏的是道义。中国人的道德上的缺失是民族文化造成的。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远离系统的文明,一切文化都是无序的,是一个缺乏规范的民族,因此,在他们的价值观里缺乏不耻的概念,任何丑恶的事情在行为规范上没有界限,无为、无可不为,历史上日本令人发指的道德罪恶把这个民族丑恶的一面暴露无疑,然而日本人又是最讲道德的民族,在他们的价值体系中国家的文化核心地位、君王的尊严、人与人交往的道德不可逾越,他们的道德礼仪行为规范谦卑、端庄,表现得像一个道德的楷模。中国人最讲德行,但道德缺乏规范,这不是中华民族的本来个性,而是在畸形压迫下形成的变态心理,一个被外族统治的缺乏自我认同感的人,缺乏道德概念,尔虞我诈、适者生存,外表懦弱内心灰暗,中国人心目中君王、国家的概念淡漠,可以清楚的看到,随着中国人主人地位的确立,自我认同感的确立,国人的道德理念日益加强。美国人不乏德行和道德,但缺乏道义,物欲至上、人本至上的价值体系中,道义是脆弱的,他们可以在行为举止上温文尔雅,在道德上淳厚正直,但在道义上寡廉鲜耻,将自我的意识强加于人。
从哲学层面上分析德行、道德和道义很有必要,德行往往是非主观的,他不以为恶而行恶,就像一个衣冠不整的恶棍,不会感受自己的丑陋,反而会嘲笑别人衣冠禽兽一样,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正义感,德行上的堕落是不需要掩盖的,因为他自己没有耻辱感。道德是主观的不可宣示的,道德上的罪恶最怕人知道,因为在价值观中,人们知道自己在违反准则,而且具有罪恶心理,但由于缺乏道德约束和为利益驱使,明知不善偏要为之,又害怕别人知道,因此违反道德的人从来不解释、不宣誓。道义是受错误价值观趋势的罪恶,违反道义的人可以大张旗鼓地展示他的罪恶,而且喋喋不休地解释自己的正义,其实,作为行恶者他最清楚自己的罪恶,但由于他的行为有价值观的指引,他依然明知罪恶而为之,而且还声张自己的所谓正义。
随着人类的进步,德行上的罪恶终将被人类所抛弃,而道德的罪恶是永远难以避免的,因为人类无论如何发展,人性恶的基因永远也难以剔除,这是上帝赋予人类的基本秉性,人类自己是难以控制的。而道义上的罪恶最终将毁灭世界,是人类最具有杀伤力的罪恶。中国人历来是人类正义的楷模,这是中国流传千年的价值观所决定的,中国人教化之始首先解决的始善恶的问题,我们用善恶评判一切,因此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中国人的善良》。
和德行缺乏的民族交往是需要忍耐力的,如果那是一个你不得不交往的民族的话,只要他的道德和道义尚存,依然可以做朋友;而我们民族自身道德缺失的遗憾,也不应该令我们汗颜,我们可以不断地通过文明的进步,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而最需要防范的是缺乏道义的民族,因为人一旦没有了道义几乎无所不能,具有巨大的杀伤力。中国人永远也不可能回到道义沦丧的远古,我们可以利用的武器正是我们强大的道义力量,道,是上天之道,是统治一切的力量,具有无穷的力量,我们唯一可以与那些缺乏道义国家抗衡的是我们的德行和道义,还有我们的道德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需要重建我们的道德体系,这是民族的世纪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