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柬武 国运不将
2007年11月7日
中国人历史上是尚武的民族。如今民间的尚武精神依然,但我们民族精神已经渐渐远离了这种动物本能,这种变化是慢慢产生的。孔子云:成事不说,遂事不柬,既往不咎。本文没有追责古人的意图,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
在文官执掌军事的今天,已经很难界定文官和武官的区别了。其实所谓文官执政,只是从业人员的从属问题,那些执掌军事的人其实就是武官,这是从专业的角度而言的。
中国历史上的文官是不涉武的,因为他们对国防和军事一窍不通。但文官却掌握着国家的大权,他们管理国家和社会的知识来源于文人和传统的文化。中国是一个人文尤其发达的国家,而人文的主要论述总是对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国防敬而远之,甚至有点鄙夷的态度。孔子、孟子、墨子也许在学说思想上有所差异,但在鄙武这一点上是共通的,因为他们是职业意义上真正的文人。
文人关于武的论述渐渐地已经变成俗语,深入中国人的思想之中,铸剑位锄,卸甲归田,化干戈为玉帛,等等。
其实,这种思想并不是在整个历史发展中主导着中国的政治的,汉代和唐代,尚武的精神弥漫,君王为了保卫疆土和国家的安静,在统治国家时充满了大气和血性。武强则国强,国强则国安,国安则国富,国富则盛世太平、歌舞生平。
尚武和穷兵黩武如同真理与谬误,差之毫厘。也许历史上有太多的穷兵黩武、内忧外患、王国覆灭的故事,中国的文人心中,对武怀有深深的嫉恨,在治理国家的大政中,文治与武治本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但在运作中彼此变成了一对矛盾,不同势力的代表在大敌当前时,分为两派,太平盛世之时主和的文官总是占上风,最终的结果是国防弥弱,军队涣散,不堪一击。宋朝末年和晚清的衰败就是历史的见证。
华夏民族经过几千年的跌宕起伏,星云流转,终于尘埃落定,由东方文化统治的中国具有顽强的生命里和内聚力。这是祖先英烈和民众创造的奇迹,历史的悲剧并没有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不可挽回的灾年,如今再现故国强盛的重任落在了我们身上。没有强大的国防,国之强盛无从谈起,而国防不仅仅是军队这个概念,更重要的是国防的意识,和保护国防资源的观念。国家的稳定与强盛是高于经济、政治、文化、民生之上的最高层次的利益,对此不可不察。
一个开放型的国家,不仅仅要有开放型的经济,还要有开放型的国防。忽视了这一点,仅仅从文人思维去治理国家,其结果便是:文官柬武,国运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