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鉴赏的差异性
观众步出影院时,对影片中所塑造的同一个艺术形象,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发出不同的感慨。如那部令无数人落泪的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中秋霞这个角色,人们的议论就大相径庭。有人对她的命运表示深深的同情,有的人则对她的顺从、软弱表示谴责。对这部影片的看法也是如此,有人认为这是继《卖花姑娘》之后最能使人流泪、最能打动人情感的一部戏。

“在俗套中翻出了一些新意,在旧故事中道出了几番真情。”但是有些人的观感却与此截然相反,认为“眼泪并不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是悲剧的标准;“由于这部影片太想让人哭了,却反而使人滋生一种反感的心理。”“其实是一部从立意到手法都并不怎样的影片”;“团圆的结尾正符合了小市民抹了一把眼泪最终又感安慰的审美心理,是一种‘讨巧的平庸’,只是对人们生理感应的肤浅利用。”

从这个现象中可以看出艺术鉴赏存在着差异,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观众的眼中会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除电影这门综合艺术外,其它艺术同样如此。

在那次集团公司的文艺演出中,有个叫《奔腾》的舞蹈。演员出色的表演,使人置身于一片宽广无垠的大草原上,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十几位英俊少年在为公社放牧。他们时而翩翩起舞,时而引吭高歌。骤然间,天昏地暗,狂风夹着暴雨、沙石,铺天盖地般朝他们扑来。在团结一心的搏斗后,牛羊保住了,雨过天晴后的少年们眉开颜笑……

当时,坐在后排的一位青年妇女说:“他们在排队骑电马。”看来她经常带孩子去公园,对排队骑电马的感受颇深。年纪较大一些的同伴纠正她说:“他们穿着蒙族衣裳在骑马,一定是‘那达慕’大会的赛马比赛。”看来,他们在骑马的这个艺术形象已被大家接受,但各人所感受到的内涵却不尽相同。

以上由于她们两人生活经历的不同,艺术鉴赏的差异性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这种差异性现象,在人们进行文学鉴赏时也会产生。鲁迅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作者用对话表现人物的时候,恐怕在他自己的心目中,是存在着这人物的模样的,于是传给读者,使读者的心目中也形成了这个人物的模样。但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所设想的相同。”这就是说,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鉴赏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

受家父擅作古代人物、场景绘画的影响,我在阅读了宋代诗人苏舜钦的《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后,写了一篇感受,我是这样描述的“……院内井台、石凳错落有致;白壁青瓦、竹帘低垂;红木床上铺着一领清凉的蔑席,床边案几上诗卷微启,香茗渐凉,诗人正侧身小憩……”

诗人在作品中未曾提到“井台、石凳,”“白壁青瓦红木床,”而我却从父亲的画中联想到了这些,这同鲁迅所说:“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的道理是相一致的。不知宋代诗人苏舜钦是否能同意我对他的诗所作的描述?读者亦可按照各自的想象去推见诗中的意境,但我想,总该不会是“自来水龙头钢折椅,诗人躺在沙发里”之类的景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