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岳麓山游记(一)

(2018-10-09 11:13:04)
标签:

文化

历史

旅游

分类: 游记
(一)岳麓书院

岳麓山,远看郁郁苍苍,走进古木森森。虽然只是长沙市内的一个小山丘,但承载着湖南近现代的人文历史,集中度如此之高,已成为湖南乃至近现代中国史的一个人文符号。这里是湖南历代风云人物生前活动的舞台,也是他们死后梦寐以求的埋身之所。

国庆节同学长沙聚会,游览了岳麓山的两处名胜,岳麓书院和爱晚亭。岳麓书院,就在岳麓山的脚下;爱晚亭在岳麓山半山腰上。穿过岳麓书院,出了后门,就是通往爱晚亭的路。

我们先踱步到山脚下的岳麓书院。岳麓书院门口是那一副广为人知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南人毫不掩饰的自豪,溢于言表。这副对联,广为天下知,也广为天下人所接受,以至于很多地方的人,都争相自认是“楚人”,以楚人为自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疆域辽阔。楚人身份炙手可热,连如今地处西北地区的陕西南部人,都热衷于引用此对联,并坚称自己是“楚人”,仅仅因为春秋时期该地一度为楚国所占据。

其实,综合看历史,如果纵向和横向都足够长、足够宽的话,这副对联只能算是励志之语。不过,对联背后那种当仁不让的责任感,那股豪气,令人振奋,能够激励一代一代后生,而且近现代历史上,湖南人的表现确实值得自豪,英杰辈出,群星璀璨,而且都是那种经天纬地的英才,怀有心忧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正是这些人,改变和塑造了中国的近现代史。

书院是中国的传统建筑和园林设计,与普通的中国园林并无二致。深宅大院,青石铺地;小桥流水,回廊阑干;奇花异草,古木参天。园内有几处石碑,记载着岳麓书院古老悠久的历史。

岳麓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绵延千余年。清末科举制度取消后,各地书院相应衰落,岳麓书院也不例外;随之,西式学堂兴起,也就是今天现代意义的学校的诞生。

书院的地面有很多块大青石板,每块青石板上,都有被历代书生的鞋底磨出的凹坑。站在书院中央,脚踏这些青石板上,心情是复杂的。书院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明证,也是中国人厚重历史沉淀的明证,是中国人注重教育的明证,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培养了一代一代的儒生,部分儒生为国所用。当下传统文化热了,一些大学附会书院,将书院引为自己的办学源头,从而摇身一变,也成了比肩哥德堡大学的“千年大学”。这种做法,确实有些牵强,就是茅盾先生的老师所说,“欲光扬大汉之天声”。

书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书院是研读四书五经的,最终的出路是科举,八股文上见高低。八股文读经策论,属于议论文,对锤炼年轻人的逻辑思辨能力固然有好处。一代一代的年轻人,人群中的才俊,关在这里,写那些“自己过后不看,别人也看不进去”的八股文。年轻人的青春和精力,实际上是一个民族最大的产能,消耗在一篇一篇的小楷八股文上。在过去,年过半百的秀才和年过古稀的考生,屡见不鲜,这些人,把自己的一生耗在了八股文的策论上。自隋朝设立科举制度,一千五百年来,八股文浩如烟海,都束之高阁,何曾有一篇在世间传诵?如今那些痴迷书院的人,让他们每天读两篇八股文,不出一个月,就会疯掉的。

在书院的左侧,有一个月亮门。进去后,两边一字排开许多大房间,很像如今学校的教室;这里应该是年轻学子们(或许杂有白发书生)读书的地方。

月亮门上的一副对联,下联是“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吸引了同学们驻足观看。蠹虫,是专吃书本的小虫子。对联的意思是说,学了知识要实际应用,不要把自己的聪明,变成纸上文章,喂饱了蠹虫。其实,古人也有很强的“学以致用”理念,但无奈有科举这个“考试指挥棒”的导向,一代一代学子们不得不涌往科举考场,求取功名,学以致用沦为空话;更何况,古人的“学以致用”,比我们今天理解的“用”,要狭窄得多,不外乎读经策论,“学好本领,货与帝王家”。 

岳麓书院历史上历经战火兵燹,几度重建。除了园中的古树、地上的大青石板,建筑多是建国后依照收集来的旧照片,重建修复的。因此,月亮门上的这副对联,可能并非“古已有之”,很大可能是后人加上去的。

书院的右侧,曲径通幽,通往一个小院。这里供奉有历代岳麓书院的掌门人的画像,按照年代顺序,从左到右,悬挂于正堂上,类似于岳麓书院的“纪念堂”。这些人都是对岳麓书院有贡献的学术名人,画像悬挂在这里,本是为了青史留名。但是,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进入小院的游客,会在正堂门槛处停留下来,扶着门框,探头往屋里望一望,转身就走了;极少有人迈进门槛,更谈不上浏览画像和生平简介。

这里庭院深深,气氛庄严,游人相对稀少。

院落中央,有一株高大的柚子树;树干笔直,表皮光滑,树冠苍翠,树上硕果累累。我和朋友背着手,踱步来到树下,两人不约而同地,仰头看树,凝视良久。几个好奇的游客,也跟着仰头观望。

忽然,有一幅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这其实是深埋于心底的我的梦想,被这棵树,瞬间激发出来了。

年过半百,再谈梦想,真有点难为情。但我还是情不自禁地,对朋友谈起自己的梦想:有一个幽静的院子,自己亲手种果树小苗。每天浇水灌溉,冬去春来,四季轮回,看着小苗长大,长成遮荫大树。在树荫下支起藤椅,看书喝茶,仰头看着风吹树叶,透过树叶斑驳的阳光。在树下带孩子,和孩子们嬉戏,给孩子们讲故事。果子成熟了,摘给孩子们吃,分享给朋友和邻居们。

老得走不动了,就在树下发呆,脑子里空空的。

自己离开这个世界了,后辈们指着这棵树,说:“这是我爷爷种的树。” 

既然是书院,自然遍布石碑、楹联、牌匾、书法、字画,上面很多字古奥生僻,很难顺利地一口气读下来。一位朋友不禁感慨:“这么多字不认识!还是古人有文化些,中华文化实际上在我们这一代断了根啊!”

我想这位朋友是被岳麓书院的厚重文化和气势震撼了,其实大可不必自我贬低。文字和语言是发展的,不断变迁的,今天的人不认识古代的字,读不懂古文,非常正常。相较世界上的其他语言,汉语的变迁相对是很缓慢的;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使得我们今人还能读懂一千三百年前的部分唐诗,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一个普通美国人,根本无法读懂500年前的英国人的书信,因为英文无论是拼写还是含义,已经是面目全非了。

环顾同行的几位朋友,大家都是学机械专业的,理工科出身。如今,这拨人中,有一位自控专业博士,拥有多项激光专利;两位是自己开发机电产品、自己办厂,各养活几十位员工;三位是国企高管,生产尖端军工产品的。读不懂古文,并不代表文化低。“术业有专攻”,文化也不仅仅是四书五经、楹联诗词,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是更重要的一部分,也正是中华文明所缺失的部分。

所谓 “风流各有千秋”。这帮机械专业的学生,站在书院里,完全不用妄自菲薄,应当骄傲自豪才是!——自己拥有科技知识,并运用其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么?


2018年10月9日  武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偶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