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7日,气温居然达到了27度,太阳照在余杭良渚的原野上,有点辣辣的炎热,跟随着“回家”寻梦的老知识青年们,又一次体验了浓浓的知青情结。他们是50年代未,60年代初的杭州学生,都因为种种的家庭问题,被安置到大观山农场就业。“我们开荒、种地、养猪、放牛、筑路、造桥、拉车、摇船……
我们得过疟疾,打过摆子,我们还患过血吸虫病。……我们在那里度过了最最宝贵的青春岁月,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有人说往事如烟,我们说往事不能如烟消去,它们在我们的记忆里一次又一次地鲜活如新。”
如今他们已是白发满头皱纹重叠,然而沧桑和睿智并存、活力和幽默相通的风采依旧不变,“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浓烈的化不开啊!
草荡寻梦,一路参观良渚文化博物馆、南山摩崖、良渚长城。我们感受不到“朝云迟迟不愿去,晚霞悄悄已映天”的悲怆。想起了北进路上战友周群利的话“过去的四、五十年我们已经过去了我们还要活好后面的四、五十年啊”!是真的,和这些磨难更加深重的兄长们相比,我们还要好好地再活四、五十年应该不是童话吧?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这是杭州大观山知青兄长们留给我们的一句话,望着他们行走在草荡长长幽深的土路上,尘土已经落满了肩头,听着他们智者般的语言和忆起年少时节的调皮模样,就觉得青春不会老去,老去的总是岁月,记忆就像一道一道的重门,打开了一扇又有一扇。
我们站在晚霞浓烈的田野,会听到所有的知青都在告诉我们——历史不相信眼泪,重要的是不再重复过去的错误!
晚秋的苕溪温柔而缓慢如梦幻般流行
美丽的江南田野稻穗正黄
透露着秋的收获的消息
看不够的稻花一片黄
2009年11月7日的晚稻,我知道它的种子收藏在某个年代的青瓦下面
大观山的老知青和孙子走在寻梦回家的路上往事也许不会在儿孙们身上重演
似乎回到了北进寻找点儿半斤的那一天2009.8.1.
在摩崖石刻,佛的寂寞我们知道
良渚文化遗址
良渚博物馆的珍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