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类之所以有文化,而其他动物没有,其原因除脑力发展的差异外,便是语言能力的具备。文化正是借助于语言的传播而获得积淀,而方言作为一个地区人民重要的交际工具,为人民的社会生活和地区特色文化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方言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载体,不仅凝聚着人民的心血和智慧,还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和桥梁。而作为方言之一的青岛话,也一直伴随着广大青岛人的实践活动,走过无数春夏秋冬,日日夜夜,不曾远离。
从小生长在家乡青岛,对于家乡特有的“青岛话”很熟悉、很亲切,但令人遗憾的是,我至今还不能讲一口流利的青岛话。这是因为,爸爸并不是青岛本地人,所以我们家从来都不讲青岛话,在家也是用标准的普通话交流。不会青岛话,让我这个青岛人变得有点不纯正了。不过还好,毕竟身在青岛,大的语言环境还是有的,大街上、同学之间无不都用青岛话交流,耳濡目染,听懂青岛话是没什么问题的。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看着大家用青岛话说得热火朝天的,有时还真插不上嘴,好不容易插上句普通话竟搅了浓浓的青岛氛围,这让我既羡慕别人又感到十分尴尬,于是便萌发了要学一学青岛话的念头。
可要学会一门方言,似乎并不容易。因为方言很难把握,它没有一定的规范可言,缺乏可操作性。但也不然,经过一番研究,我发现我们的青岛话还是有一些道理可寻的。青岛人爱将韵母a和e互换,常常将词语中带有韵母e的字换成a来读,或将带有韵母a的字换成e来读。比如像“白”(bai)就常常读成“北”(bei),“别”(bie)也变成了“白”,“别说了”被说成了“白说了”或是“拜叨叨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声调进行改变,通常是把一声和三声互换、二声和四声互换,比如“喝啤酒吃蛤蜊”在青岛就变成了“哈辟究尺嘎拉”,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当然方言本身就是一种很灵活的语言,以上所说只供参考,不能把语言学死了。要想学到纯正的青岛话,还得亲自到青岛看看,跟地地道道的青岛人学。
这青岛话可谓是别具一番味道,你可能也感觉到了,青岛话不管是听还是说都给人一种很“横”的感觉,好像天不怕地不怕,没人敢招惹一样。男的一说青岛话,准像个青岛小哥;女的一开口,立刻也变成了狠角色。前不久上映的电影《疯狂的石头》着实让青岛话火了一把,迅速风靡大江南北。剧中的青岛演员操着一口纯正的青岛口音,一口一个“道哥”,不仅演出了强盗的横劲儿,又为电影增添了无穷乐趣,成为一大看点。这不,青岛人听说了,纷纷争看这部电影。看时欢欢喜喜,看后津津乐道,脸上写满了自豪与骄傲。
青岛话之奇妙,营造的情趣和笑谈也是应有尽有。最近就不乏青岛歌手用青岛话写词、唱词,试想一下,青岛话版的Rap会是什么样。例如像是“窝是诊井了,窝是诊井了”(我是真惊了,即很惊讶的意思),“快拜表了,快拜表了”(别傻了)这样独具青岛风味的语言,一经音乐处理,卡着拍子,唱得有板有眼,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就连报纸上也常常会有用青岛话写成的小短文,甚至还有测试青岛话水平的题。比如说有这样一道题,请翻译“这孩子真咯应人!”的意思,哈哈,答案就是“这孩子太烦人了!”类似的例子到处都是,不胜枚举。还有,正因为青岛话的浓厚,青岛人讲什么都多多少少带点儿青岛味儿。久而久之,人们发现,青岛人讲的普通话是“青普”(青岛式普通话),青岛人讲的英语是“青岛英语”,有点不伦不类。有时街头采访上了镜,那“青普”在电视上一播真是感觉挺奇怪的,可能青岛人也发现了这一问题,索性就操着纯正的青岛话上镜,有人觉得“土”,但我觉得听起来很舒服、很自然、很亲切,反而效果极佳。
方言真得很有意思,而且博大精深。不仅仅是青岛话,所有的方言都是城市的一张独特名片,都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一环,都与人们息息相关,都是人们的智慧和心血。它是故乡的明月,是他乡的故人,让出门在外的人听到了它就看到了家;它是一方水土的文化传承,是那里生生不息的百姓们共同的根,永永远远属于繁延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
也许有一天,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我们的方言会逐渐退出文化与历史的舞台。但是,我们熟悉而亲切的乡音永远都不会消失。因为,这声音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融入到子孙后代的骨髓里了……
已发表于《青岛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