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贵州:龙潭的传说
(2012-05-23 11:15:14)
标签:
水牛犀牛秀才落水洞杂谈 |
分类: 野外生活 |
我国的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好多故事都有鼻子右眼有根有据,于是代代相传直到永远。
话说在大前朝也就是朱姓皇帝治理中国的某年,在贵州都匀一个叫小围寨的地方有一个读书人,经多年苦读终学有所成获得秀才学位。在封建时代,平民百姓通往仕途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读书考取功名。秀才只不过是一初级职称,离读书人的终极目标相差甚远。举人、进士,更高级别的探花、榜眼、状元,那通往仕途的路还长着呢!所以秀才还要继续苦读,继续奋斗。所谓十年寒窗,怎一个‘苦’字了得!这秀才可是绝顶聪明的人,既要读书求取功名,又不忍受寒窗羁绊。于是那秀才走出寒窗,爬到附近的山顶之上去读书。高山之上空气绝好,负氧离子含量高,有助于提高记忆能力,学习效率肯定大大提高。高山之上又极为僻静,除去偶有虫鸣鸟叫,绝无闹市喧嚣。高山之上清风阵阵,夹带着野花野草的芬芳,既醒目又开窍。于是秀才乐此不彼,常常吟诵于山头。
一日,秀才照例登山,手不释卷。时而大声朗读,时而轻声吟诵;时而摇头晃脑,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双目微闭,口中喃喃。此秀才还颇懂得劳逸结合之道,适时伸伸胳膊踢踢腿展展腰,再揉揉眼睛极目黔天,或向四下远望。这一望不打紧,居然发现了新情况:在对面的山脚下,有两头水牛在斗仗。这意外的情况引起了秀才极大的兴趣,随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但见这两头牛中的一头,臀肥腰圆,四肢略显短小。再仔细观之,这‘牛’有些怪异,头上只生得一只角,脸宽嘴阔,原来是只独角兽---犀牛!再看那水牛亦是膘肥体健,与犀牛可谓势均力敌。交战双方你来我往,进进退退,大战几十回合之后,水牛渐显体力不支。原来那独角兽虽说比水牛少了一只角,却可对水牛发起强有力的正面攻击。面对犀牛尖锐的独角,水牛岂敢用脑门子迎战,只好扭动脖子拧着脑袋用犄角抵挡犀牛的进攻,这样双角的水牛反倒失去了优势。在对面的山脚下可见一个两米多高阔的洞口,犀牛步步紧逼,水牛节节败退,眼见那水牛被犀牛顶进了洞中。之后,水牛和犀牛再无踪影。
秀才下山回家之后,将自己在山顶所见讲给左邻右舍听。你想,秀才是多有水平的人啦,肯定比我今天讲的要精彩得多!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犀牛斗水牛’的故事便广为流传开来。而大家最为关注的却是‘犀牛、水牛为何不见了?牠们去了哪里?’最为合理的推论和解释就是:洞中有龙潭,牠们到龙潭做客去了!就这样从大前朝到共和国几百年过去了,这个故事一直在流传。
一九七一年,就是在我的上一篇博文《在贵州的日子:见识沧海桑田》中提到的排田那个地方,勘探结果很不理想,没有发现可供开采的地下水。可是工厂的基建已经展开,大批资金已经投入,怎么办?于是我们的目光投向了山下距排田十几里路之遥的小围寨。
就在我们进入现场之后,当附近的人们知道我们要在这里进行地质勘探时,都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们:这下面有龙潭!‘那个山顶就是秀才读书的地方!’‘就是那个山洞!’于是我们也知道了这个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的传说。
开钻之后,施工现场常常被里三层外三层的人们围着。他们最关心的依然是传说中的龙潭到底有没有?所以常常有人问:同志,打到龙潭没有?对于‘龙潭’之说,我们干地质的当然清楚哪能有什么龙潭!但是在贵州这样的石灰岩地区,地下溶洞、暗河并不鲜见,这也是我们希望找到的。
几天之后,钻孔深度已达四十来米。那天白班,我们班当班,由我司钻。那时候的我已经当了两年多的班长,具有了一定的钻探施工经验。我密切的观察着钻进情况,留心机器负荷声音的变化、进尺的快慢,泥浆的反流等情况。当我发现进度明显加快,井口泥浆流量迅速减少、消失时,我心中一阵惊喜:传说中的‘龙潭’(溶洞)果然存在!我停了转盘,让泥浆泵继续工作。然后我慢慢松开卷扬机刹车,发现钻杆直往下落,我放多少落多少,直到机上钻杆余尺为零。我知道遇见了溶洞,这是确定无疑的了。问题是这个溶洞有多深?是干溶洞还是有水的溶洞?
我一连接了两根钻杆下去,才探到洞底。好家伙,这溶洞还真够大,有十几米深!这是我钻探生涯中碰到的最大的溶洞!探明了洞的深度,起钻吧。起钻后发现粗径钻具和钻杆表面糊满了黄色的泥巴浆,整个糊浆的长度有十几米,与溶洞深度相符。这说明什么?这是一个干溶洞!溶洞已经被黄泥浆完全充填!对于我们的勘探目的来说完全没有价值!
虽然这个‘龙潭’中没有水,更没有龙,但我却感叹民间传说的神奇!当然这个传说要细究起来还是有疑问的。首先,在贵州那个地方有犀牛存在吗?好像不应该有。如果没有,那又何来犀牛与水牛相斗呢?! 让我来圆圆这个故事。1.大前朝那个秀才的确在山顶上远远地看见过两牛相斗,只不过其中的一只发生了遗传基因变异:只生了一只犄角,却力大无比,看上去像头犀牛。2.山脚下的那个洞确实存在,我是见过的。洞口被树枝杂草遮挡,没人敢进去,我也没有。3.两牛相斗,打进洞中,洞内有一个落水洞,两头牛都掉到落水洞里去了,再也无法爬上来。呵呵,这么说好像有点道理哈。只是,要真有那么一头貌似犀牛的水牛的话,那一定是附近谁家的。若如此谁还相信秀才所说呢,这个故事还能流传下来吗?!当然,如果在历史上贵州真的有过犀牛存在,那这个传说就是真有其事了。 哎,算了,不想了,传说就是传说,已经够神奇的了,何必还那么较真呢!
================================================================================================
后记:
文章算是写完了,但贵州在历史上是否有过犀牛的存在?于是我上网搜索‘中国有犀牛分布吗?’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犀牛曾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各省,它们主要栖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
‘公元1916年,最后一头双角犀被捕杀 ……
公元1920年,最后一头大独角犀被捕杀 ……
公元1922年,最后一头小独角犀被捕杀 ……
在这最后十余年间,共捕杀不足10头。
公元1922年之后,没人在中国在看到任何一种犀牛。’
这样的搜索结果让人痛心!
由此看来,‘犀牛斗水牛’的传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以上资料来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