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人川籍的我,成长于三秦大地,加之过早的离开家庭参加工作,所以不会做川菜。像川菜里经常要用到的红油、花椒油等等也整不来。不会咱学呀,可又苦于找不到老师。陕西人说:一窍不得少挣八百!一语道出‘窍’的重要。学啥?就是学窍道!好在现在有了互联网,咱就到网络上找老师。不信你在百度里打‘辣椒红油’搜索一下,一大堆制作方法,还配以精美的图片,那红红亮亮的辣椒油直让人口内生津。等到你要动手实践的时候,你才会发现问题来了。比如说‘油温’,有的说‘九成’,有的说‘冒烟’。多热是九成?这都不懂,你可真够笨的!十成是三百度,九成不就二百七十度嘛!多精确呀!请问您拿什么来确定这‘九成’,难不成还得用温度计?!再说这‘冒烟’,油热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冒烟,这烟由小烟到大烟越冒越大,油温也越来越高,‘冒烟’到什么程度为好呀?又没准了吧!油烧热之后要凉油,就是说要让油温降下来一些。有的说‘稍晾’一会儿,显然这‘稍晾’太没准了!于是有说凉‘半分钟’,有说凉‘一至三分钟’,那咱到底凉几分钟?还是没准。油温不够,辣椒油不香,不够红亮;油温高了,焦糊了,色泽也不好。到底咋弄?在这说说我的经验。其实这‘窍’就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要有个行家实际指导咱操作一下,立马咱也是行家。
依我的实践,辣红素对温度的要求比较‘宽’,高点低点问题都不大。要拿‘成’来说,三、五成,六、七成都行。也就是单就辣红素来说,油温是一个比较好掌握的问题。‘香’,可以用一些调料来达到增香的目的。如常用的有:花椒、八角、桂皮、草果、生姜等。至于用多少种调料,多大量:随意,多点少点都无大碍。我的用法:一斤油,2、3个八角;30、40粒花椒;小指头肚大点的一块桂皮;3、2片生姜。草果比较贵,我不用。这些调料随凉油入锅,中小火(哈哈!又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慢‘熬’,别等熬焦就把它捞出来。这些东西里数花椒最小,你就观察花椒的颜色变化就行了。接下来最关键的环节,还是油温。油与辣椒的比例(重量)3:1或4:1,再灵活点也行,不是关键。油下锅,调料随之下入。前面说了,中小火慢熬,小火把调料中的香味才能慢慢地浸出来,火大了的话很快就焦了。待油温升高到,怎么说呢,用一根常用的筷子来试温。把筷子头放入油锅里,筷子周围刚开始冒泡泡的时候,也就是‘滑’肉片的温度。嘿嘿,先忘说了:拿个不怕烫的容器,要大一点,大到能盛下所有的辣椒、油之后还得留有辣椒遇热沸腾的空间(很简单的事,说起来咋这么费劲,真没文化!)。把油舀起淋入辣椒碗里,搅匀,油与辣椒搅成糊状。这样做的目的:在后面浇入大量油的时候辣椒不易变焦发黑。这时候淋入的油生油气已经不大了,即便不太‘熟’也是总油量中的少数,不必怕‘生’。锅内的油继续升温,升到什么程度?有这么几招来看,花椒刚开始变焦,生姜失水卷曲,油锅的周边开始冒烟,这几个条件之间的关系是‘或’,也就是满足一条就关火,这时候油已经熟了!不必再凉油,把油往辣椒里徐徐倒入,边倒边搅。关注辣椒颜色的变化,若见油后辣椒变黑,说明油温还有些高,那就稍停一下,再试。之后就是把油全部倒入辣椒碗里。还可以立即往里放入原辣椒量的1∕3或1∕2辣椒面搅匀。前面的辣椒香一些,后放的辣一些。当然还可以放盐放芝麻,还有人放点糖,凭个人爱好吧。如果完全要红油的话,再浸泡一天之后把油倒出来就行了。我是把辣椒和油放在一起,要油辣椒就从底下挖,要红油就从上面舀,浸得久些颜色更红一些。‘窍’道,我全道完了。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今天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做红油的博文,照人家的方法试了一下,还不如我的方法好掌握。我的方法倒不是什么多好的方法,只是好操作一些,成功率高一些,高手不会这么作。高手就是‘哧啦’一下,得啦!所以高手尽管对我的方法嗤之以鼻,本人绝不见怪!谁让咱没投师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