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拐弯处的数怎么教学

(2010-04-28 22:30:04)
标签:

个数

珠子

计数器

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

杂谈

分类: 教学札记

    “数”由上学期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到这学期万以内数的认识,跨越较大。所以学生对于拐弯处的数不容易正确写出来,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怎么样讲解学生就容易理解。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我先出示了一些练习题:

 (1)  199 (   ),  299 (    ),  399 (     ), 499  (    ),599  (     ),699  (    ),799  (    ),  899   (    ),999  (      )。

  (2)(     )1000 (     );(     )2000  (     );(     ) 3000  (     );(     )4000 (     );(     )5000  (     );(     )6000  (     );(    )7000 (    );(    )8000 (     );(     )9000 (      );(     )10000 (     )。

  (3)588  (     ) (    )   (     )  (      )  (      )。

  (4)1007 (      )(     )   (    )  (     )    (      )。

  (5)(    ) 1110  (      )   (      )   (     )  (      )。

  (6)(      )508 (    )  (     )  (     )   (      )  (       )。

  (7)1098  (    )  (     )  (      )(     )。

  (8)1997   (    )  (     )   (     )  (      )。

  (9)(      )9998  (      )  (      )  (      )  (       )。

   ……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我边巡视,边看学生总体情况,捕捉学生中的错误资源,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找出最佳的解决办法。

   1.对于正着数数的题,借助计数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下一个数是怎么来的。例如:9999的下一个数是10000。我就是借助计数器讲解:首先在计数器上拨出9999,然后加1,这个1要加在个位上,这时9加1,个位满10,把个位上的10个珠子退回去,个位上没有珠子了,就用0占位,然后往比个位高的那一位(十位)上进1(拨1个珠子),一个十就是10个一;接着演示十位上的9个十加劲上来的1个十,十位上也满10了,就向下一位百位上进1,百位上也满10了,就向千位上进1,千位上满10,向万位进1,这样连续4次进位,最后结果出来啦,万位上是1,其他位上的珠子都退回去了,所以都用0来占位,得出9999的下一个数是10000。让学生记住一些特殊的数:9的后面一个数是10,99后面一个数是100,999后面一个数是1000,9999后面一个数是10000。

  2.对于倒着数的数,例如3000的前一个数是(     ),计数器就没法演示,学生又没学过3000-1的算法,所以我就这样教学生理解:我说3000是千位上是“3”的这些数中最小的一个数,那么3000的前一个数一定是2千多,千位上是“2”的数有999个,它一定是千位上是“2”的数中最大的一个数,就是2999,后面的百位、十位、个位上都应写出最大的数字“9”。

  3.教学109,个位是9的数,下一个数直接想9+1等于10,十位上增加1,所以是110;199的下一个数,直接想99加1凑够1个百了,原来百位上的1个百再加上凑下的1个百就等于2百,所以199的下一个数是200;1999的下一个数,这样想999加1等于1000,凑出的1千加上原来的1千就等于2000。

    教学中一定要寻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适合学生接受理解的教学方法去教学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怎么讲解学生就容易理解、掌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降低教学难度,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近似数的教学
后一篇:听课感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