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除法的意义到底有几种说法?

(2010-03-28 14:21:02)
标签:

除法

因数

算式

两种

高年级

杂谈

分类: 教学札记
在高年级一说到除法的意义就会想到这句话: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但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这句话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只能根据教材,形象直观的解释除法的意义。第二单元,学生进入除法学习领域,初步接触除法。教材一开始是通过直观演示,在学生动手实际分一分的基础上,去领悟除法的意义,属于感性认识阶段。例如:8÷2=4 第一种意义:把8平均分成2分,每份是4图示:http://s7/small/4b76552fg82d65d295836&690第二种意义把8,每2个分一份,能分4份图示:

http://s15/middle/4b76552fg82d66971ca0e&690这两种意义是学生必须学会的,达到会说、会用。两种意义的区别就在于:第一种意义把“4”看作每份的数量‘而第二种意义把“4”看作分的份数。但是在练习题中还会出现其他说法,这就引发了我的思考,除法的意义到底有几种说法?例如:8÷2=4根据上面的图示,可以不可以这样解释这个算式:表示8里面有2个(4,-----这种说法和第一种意义是一致的;也表示8里面有(4)个2或说成8是2的4倍-----这两种说法和第二种意义是一致的。如果再加上前面的“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还有文字题中还出现这样的说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如果把这些说法都归结为除法意义的话,那么出现一个除法算式是不是就能说出好多种意义?但是为什么到了高年级根据除法算式说意义,答案就唯一(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书上也是这么归纳的。一般其他的说法在文字题中出现的多,让学生根据意义列出除法算式。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但是到了高年级也不应该把其他几种意义丢掉,而应该形成一条知识链,加大学生的知识面。我认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这种意义只是单纯从算式上去理解,通过乘除法算式的对比(2×4=8,8÷2=4),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得出的结论,是一种纯理论的解释,不像其他5种意义有血有肉,学生易于理解、接受!也许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不同形式的教学,但是低年级学的知识也不应该在高年级忽视,而应该加以综合应用。
其实,我们学习除法的意义,主要还是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而不单纯是为了根据算式说意义或者根据给出的意义列算式,主要的是把意义融入到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去加深理解,这才是目的所在!
 请老师们,发表看法!帮助我解决这个困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