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2009-10-20 22:50: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札记 |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易,因为角的图形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这里不给角下定义,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比划角——折角——找角——说角”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感知角的形成过程,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先认识实物中的角,让学生指一指三角板上的三个角,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比划三角板上的角,初步感知角的形状。然后通过折角,建立角的表象,在感知角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圆形纸上动手折出一个角,这也是感知角的一个再现。再让学生找实物中的角,学生利用已有的感性认识,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同时让学生感悟到角的基本特征。通过动态课件,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形成表象,最后让学生说说角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真切体会“角有一个尖尖的顶点,有两条直直的线。”至此,学生对角的图形有了较清楚的认识:“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角可以形象地描述成两条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这样形象的描述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角的大小。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操作活动角,相互对比来突破这一难点。先是老师拉动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在让学生玩一玩活动角,拉动活动角的两条边,与老师拉的角比大小,同桌比大小,通过观察从中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条边离得近,这个角就较小,两条边离得远,这个角就较大。通过直观演示把角的两条边无限延长或者把两条边擦得越来越短,两条边叉开的角度始终不变,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感觉到,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游戏,是我这节课考虑的最大的问题。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离不开数学。但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是要我们教师作出进一步思考的。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二、在活动化的课堂中做数学
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自愿参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的特点是“听过了,便忘记了;看过了,便记住了;做过了,便真正掌握了。”在教学角时,问题主要是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画直角,画直角比画一般的角,难度要大一些,两条边的方向不能随便定,只能根据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决定怎么画,有了一定的限制,画直角的方法比画一般角的方法难度加大啦,这时我特别强调学生直角的顶点必须是尖的,直角也有两条边组成,不能沿着三角板画成三角形,另外强调直角符号必须是方方正正的,不要画成弧线。二是在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时,学生不会旋转三角板上的直角来验证。所以我通过黑板上演示和课件上形象直观的动态演示的方法相结合,让学生知道怎么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同时也在比较中得出,这个角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但是我觉得要想让每个同学都学会判断、比较的方法,还得让学生亲自操作,在做中学习数学,掌握方法。所以我让学生多次演示,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