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低年级“比多比少”应用题的反思

(2009-10-05 16:47:18)
分类: 教学札记

     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学生在具体操作的基础上理解了解题思路,但是一旦脱离了具体的情境,有时候就会列成加法算式,所以要求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我要求学生找出问题中的关键字“比……多(或少)……”,然后找出比较的两个数量,形象的说就是”比”的邻居,知道哪个邻居多,哪个邻居少,要找准每个邻居的具体数量是多少。句子中出现了“比”这个字,说明是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差距了,比较一下两个数量之间的差距大不大,要看差是多少来决定,如果是求两个数量的总和的话,句子中就不会出现“比”字,两个数量就不需要比较了。这种题型学生问题不是很大,但是这个学期,二年级的第一学期,练习题中出现了“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又已知一个数(或另一个数),求另一个数(或一个数)是多少?”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

    例如:小明有28朵小红花,小明比小丽多5朵,小丽有几朵?再如:树上有26只小猴子,大猴子比小猴子少9只,树上有大猴子多少只?学生由于受某些题目的影响,有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见“多”就加,见“少”就减,这充分说明学生们没有认真分析题意,没有对某些相似的题型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点。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找到这种题型解题思路的相同之处,找出题与题之间的联系,教给学生分析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死记套套,不能只看局部,要从整体分析,学生只有学会了解题方法,才能做到独立解题,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但是,这种题目毕竟是教学中的难点,有的学生到了高年级还搞不清,什么情况下用加法,什么情况下用减法,加减法不分,其实没有专门的公式或规则,必须靠认真分析题意后,才会得出结论。所以理解清楚题意是关键。在分析这种题时,我也是尝试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但是总有一部分人还是一头雾水。为了让学生都尽可能的学会,我常常自我反思,是不是我的教学方法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孩子们理解不了,所以我课后就斟酌怎么说,学生就容易理解啦,或者在指点后进生做题时,我变换各种方法给他们讲解同一道题,直到他们听懂啦,我想这种讲法一定是最好的。因为后进生都听懂啦,其他学生肯定问题不大。我平时教学中往往在辅导后进生的过程中找到适合全班学生的最好方法。

   下面就把我教学以下这两个题的粗浅方法介绍如下:第一道题“小明有28朵小红花,小明比小丽多5朵,小丽有几朵?”第二道题“树上有26只小猴子,大猴子比小猴子少9只,树上有大猴子多少只?”在讲第一道题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比”的两个邻居,也就是参与比较的两个数量,然后让学生分析哪个邻居表示的数量多,哪个邻居表示的数量少,虽然一读题,其实已经读出谁多谁少,但是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差,只看局部,“多”字前面是小丽,就说小丽多,所以我先让学生在“比……多……”的句子中,找出“比”字左边的邻居是“小明”,题中说“小明比小丽多”,所以是小明的数量多,“比”字左边的邻居数量多,那么“比”字右边的邻居小丽的数量就少,两个数量不同,才会产生相差数5朵,如果两个数量一样的话,相差数就是“0”啦。首先分清楚谁多谁少,然后在看问题求什么?题中求小丽的数量(求数量少的邻居),那么小丽的数量肯定不会超过小明的数量,小明的数量是28朵,也就是不会超过28朵,那么这道题应该用减法计算,如果用加法计算的话,得数是33朵,这样与题意就不符啦。但是理论性的知识都是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的,必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总结方法,学生才能接受。学生年龄小,就得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去讲授,他们才能更好的理解、掌握。第二题的解题思路和第一题基本类似,我就不再叙述了。

     以上是我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如果大家有什么见解请多指教,我虚心接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