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读书计划,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意识流经典著作《喧哗与骚动》,2024年2月于阳北盂县开卷,5月7日掩卷,至今整一年了,阅读笔记还
没交卷,实在惭愧!这事儿不算完,长短得有个交待
。
放下时间有点儿长了,又打开翻了翻,好在阅读时有随笔勾画的“恶习”,勾画的都是当时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描述,还有一些即时的阅读感受,虽然零散浮浅不成体系,但贵在那种“现场感”,再看时也能一下子被代入进去,于我而言是一种挺适合的阅读方式。
《喧哗与骚动》据说是出了名的不好读,译者更是说“第一次看福克纳这部代表作的读者,绝大多数会感到特别难懂”,并且很贴心的制作了“阅读指南”卡片,用不同颜色标记书中人物的不同事件。着实令我有些震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阅读经历,不至于吧?又不是解高数
。并且文学作品也不需要这样一一对应的解读吧?阅读是件非常感性和个性化的事,可以这样精准么?比如《红楼梦》,一千个人的心中可以有一千个不同的林妹妹,“似蹙非蹙罥烟眉”到底是啥样呢?也不必非得画出来图解一下,就是那么个意思,比如我们的中国画,朦胧不确定的留白才更有无尽的韵味。
我貌似不在“绝大多数”,整个阅读体验挺友好的,很能感受到书中人物那种流动的意识和情感,并且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感受着那种情感的交织缠绵和来自不同角度方向的回环往复,它好像是无形的,仿佛一个巨大的时时变化着的的水泡,你能感受得到那种来自高处低处四面八方包裹着的无形的力量,我很喜欢福克纳的这部作品。
《喧哗与骚动》是由三兄弟小本、昆汀、杰森和黑人女佣狄尔希四个人的视角组成的多维世界,他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共渡着同一段时光,共同经历着同样的事件,但却象是处在“平行时空”之中,在属于自己的那个维度中都是主角,各有迥然不同的体验和解读,非常之奇妙。阅读时你仿佛依次漂流在他们四个人意识的河流中,身不由己,东张西望,不知道要去往何处,又会忽然遇到另外一条河流,看到他们自己似乎看不到的世界,最终汇聚在一起,其实他们都在一条河中。这是一次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你好象不是在看一个故事,而是经历了他们的一段人生,或者你也是他们世界中的一部分,只是尚未与他们发生交集。到底“喧哗”与“骚动”着的是什么呢?读完全书,我似乎也无法准确的表达和描述,同一个世界可能真的不是同一个梦想,每一个个体都有不可复制的体验和感受,或许这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才是这个世界存在的理由?
不得不提一下本书的译者,我看的版本是天津人民出版社李继宏的“世界名著新译系列”,很喜欢他的译著风格,感觉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尤其是文笔不错,时不常的能感受到中文之美,同时又传递着将近百年前美国作家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人类情感的巴别塔或许是可以超越的,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