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痴》:无力的清醒

(2024-11-22 17:36:09)
标签:

文化

陀斯妥耶夫斯基

白痴

分类: 心阅
   前两天听晓松的《晓得》,这是他阔别三年之后的新栏目,依然很有感觉,喜欢他的漫谈和不经意间的性情流露。经常惊叹他阅读量之大,反躬自己读不进去的浮躁,愈《白痴》:无力的清醒

发惭愧,但同时也激起了“多读书”的暗下决心,算是好事。自十几岁少年有意识的“经典阅读”以来,最大的收获反而不是具体读了多少部书,而是越来越认识到“经典阅读”的重要性,越来越庆幸自己找到了这样一条小路,算是推开了这样一扇“窄门”,轰然而现的是如此无限广阔的世界,有如游鱼入海般充满了畅快和感恩。每次这么想时就伴随着更强烈的惭愧,因为实在是太懒了!一本书能看几年,一年也看不了几本书,学然后知不足的渺小感和知不能行的自责相互交织着。其实也知道原因,就是“浮躁”二字,心静不下来,看似忙忙碌碌,其实也没干啥。比如这本《白痴》,看了将近一年,掩卷整整两年,竟然还没完成阅读笔记。籍着晓得对《白痴》的解读,梳理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算是画个圆吧!
   重新翻开山东文艺出版社版厚厚的《白痴》,第546页卷尾处有我2022年11月2日写的“终于看完了!50万字巨著,很有成就感!为自己点个大大的赞!”这确实是我近十年二十年来“啃”得最厚的大部头了,第一次阅读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确实也挺难“啃”,中间数次长时间的搁置,最终还是咬牙看完了。当下正在“啃”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112万字,将近半程,还在半山腰上呢《白痴》:无力的清醒……
   对俄罗斯文学的接触要追溯到十几岁时看《复活》和《安娜.卡列妮娜》,现在想来真是有点儿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印象最深刻的也是玛丝洛娃和安娜.卡列妮娜,两个被侮辱与伤害的悲剧女性,这一次的娜斯塔霞如出一辙,甚至更癫狂,更毁灭。对俄罗斯文学的阅读量不算大,这算是经典风格么?不过还是挺同意晓松的观点,俄罗斯文学确实是偏冷峻的现实主义基调,象是他们的气候环境,阅读过程感觉象是在看寒风呼啸的黑白胶片电影,沉重,压抑;也象是在喝伏特加烈酒,呛,但是有劲儿。阅读过程艰难,读完回味绵长。
   《白痴》整部作品想要表达的大时代中边缘人“白痴”的意思,我觉得我看懂了,梅什金公爵的形象也浮现在脑海之中,他是不自觉的“众人皆醉我独醒”,是无力的“遗世而独立”,每至关键时刻都会短暂的休克、倒下、抽羊角风,然后无助的醒来,茫然的继续。我看得也很“无力”,不知道身在其中的人们是什么感受?翻了翻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生平,1821-1881年,距今二百年左右的时代,大体相当于大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平行比较着看,或许能有助于理解那个时代里挣扎的那些人。这样的回路大概是得益于这几年在博物院讲文物接触历史的缘故。
   娜斯塔霞有如一团烈焰,是一种毁灭的美,癫狂而极致,令人印象深刻。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是力量型的,内心的力量,很少有模棱两可忍辱负重温吞如水的,破瓦寒窑王宝钏那样的估计很少。还是会想起玛丝洛娃和安娜.卡列妮娜,被侮辱与伤害的女性,相对于大时代而言,她们的悲剧似乎是无可避免的,那么是谁的问题呢?或许这也正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刻所在,他不甜,他凛冽,甚至会让你“痛”,所以可能会令人更清醒一些。
   《白痴》中其他的人物群像也都令人过目不忘,没有“工具人”,他们似乎都有自己的轨迹,在另一段故事另一个时空中也都是主角,我们看到的可能是其冰山一角。
《白痴》:无力的清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秋色无边
后一篇:静水流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