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欣赏与烟云供养

标签:
艺术书画博物院董其昌 |
分类: 心阅 |
在石家庄区域书法美术骨干培训班的座谈发言
--重温2014年李象岳书记在《石铁书画大家谈》讲座
尊敬的各位老领导和各位师友: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参与到这次书法美术骨干培训班,我觉得这次我有两个不同的身份:一个是以办事处离退办的身份,积极的参与到石家庄铁路文化宫主办的“石铁第十九届职工书画展”暨“书法美术骨干培训班”,因为这里面有将近三分之一来自我们退休的老干部,为离退休老同志们服务是我们离退办的主责主业,所以也非常感谢文化宫为我们的老同志们提供了这样的交流研讨的平台。在筹备这次培训班的过程中,栾主任可谓“用心良苦”,想尽办法,方案几经调整和变化,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为大家提供这样一个交流沟通的机会,我个人理解其实也是为了坚持和传承好我们“石铁人”深厚的企业文化传统,我觉得也是善莫大焉的一件事。
我今天的第二个身份是:书画欣赏者。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是书画欣赏者,因为每个人都是“爱”美,“向”美的,对美好的东西都有天然的向往。自2022年开始,我利用周末和业余时间在河北博物院做志愿者,负责讲解南区的常设展(包括“古中山国”“满城汉墓”和“曲阳石雕”“名窑名瓷”“北朝壁画”),也参与了2023年的《古代铜镜展》和2024年上半年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的讲解,在两年多的讲解中对“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感受深刻!被普通市民百姓对传统历史、文化、艺术的向往和热情所感动,也很震动,震动于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记得有一次在博物院讲解《历代绘画大系》时,一位很朴实的中年女观众有点儿不好意思的说“我其实看不太懂,但是很喜欢听你讲”,我说“其实不用太懂,你只要喜欢这些画就够了,你感受到什么都是对的”,其实艺术不就是这样么?它不是数学,1+1只能等于2,面对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壮阔的青绿山水之美和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文人笔墨意趣,每个人对于美的感受和理解都是对的。
这次培训班前陈主席专门给我打了个电话,让我在开班时讲讲,开始我是吓一跳,坚决不敢接受的,因为我实在是对书画创作一窍不通的。但是在陈主席耐心的启发下,我又觉得如果我以“书画欣赏者”的心态和角度讲讲也是可以的,所以就斗胆接受了。
接受陈主席的任务之后,我第一反应就是十年前(2014年7月18日)李象岳书记在铁路文化宫的那次讲座:《石铁书画大家谈-书法爱好者的传统文化修养》。那次讲座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这些年不止一次的翻看整理当时听讲座时的笔记,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和收获。所以,我就以听李书记这次讲座的笔记为依据,与各位师友“温故知新”。
第一条:“书法人”应该是“文化人”。
象岳书记最新的书画作品《烟云供养--学画明清山水册页》(更新于美篇2024.9.13,阅读8464),虽然我是外行,不会写也不会画,但是依然被象岳书记书画中浓浓的文人气息所陶醉,所以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书画”欣赏是没有什么“门槛”的,阳春白雪可以高山流水遇知音,下里巴人贩夫走卒其实也能感受得到“诗书画”之美,虽然他不一定说得出所以然来,但真正的“美”其实是共通的,就象是人类的情感一样,所谓“喜怒哀乐”,亘古以来其实差别不大,真正好的书画作品、文艺文学作品就应该是展示和抒发表达这样的“美”-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人性之美,当然这都需要有过硬的坚实的技术功底来保证,来实现,这就需要在座各位书画家用手中之笔墨来表达了。
象岳书记在美篇中录《旧作学画诗二首》,其中有两句印象深刻,触动我心:“信笔涂鸦君莫笑,烟云供养畅怀时”“为使胸中丘壑在,便能笔下起波澜”:让我想到距今四百多年的一代宗师董其昌,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烟云供养”的理念,指出书画不仅具有教化意义,还具有“却病延年”的养生功能和陶冶精神的作用,四百多年后我们是不是依然觉得是“神来之笔”?在座各位一定比我有更深的感受。
还想到他的“南北宗论”,想到他的“气韵”说:“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这样的“天才论”,实在是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非常气馁,但是傲骄的董其昌也并没有把大家学画的路给堵死,而是指出了一条路--)“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可见,在董其昌的心目中,讲究的是画家的综合素养,而画家综合素质的提高,归结为二条途径,即他一贯的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第二条:书法的“字内功”和“字外功”。
(1)“字内功”:写字本身的技能;
(2)“字外功”:书写以外,又和写字密不可分的(内容,部分);书史-文字史-文化史;传统文化:国学(古典文学、古文诗词),“古文,古诗,古画; 石庐:“画国画可以不学素描,但不能不学书法”(元代文人领袖赵孟頫说“书画同源”“以书入画”,也是同样的道理);民乐、武术(特别是太极);共通之处:讲节奏、韵律、阴阳、形神。
(3)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书法”不等于“写字”。书法人本身的修养、人品、性情。“字如其人”。写字是人心灵的表达。柳功权“心正则笔正”,历代注重书法家的“人品”。(总结得真好!虽然不懂专业,但是感觉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味儿”,节奏、韵律、阴阳、形神,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古典美。)
(4) “字外功”与“字内功”的关系。“字内功”需要“字外功”的滋养;字内功夫字外得(李象岳);“字内功”是技术性,“字外功”是艺术性;写意,写神,写形;“中国画,一看性情,二看笔墨”;书法的“到位”和“味道”。书法最忌“俗”: “俗气”, “习气”,习惯动作; “匠气”:缺乏个性、味道;原因:临帖不够,字外功不够; “写字不是练出来的,是悟出来的”。
(1)以享受书法的心态学习书法;
(2)以平静的心态,书法是“修为”自己的手段;
(3)多涉猎传统文化,特别是古诗文(唐诗,宋词,毛诗,古文观止);苏东坡“腹有诗书气自华”。
(4)对书法爱好者的要求:知道写的是什么;背诵古诗文;能够自做诗词;把字外功与字内功结合起来;临帖:传统笔墨+个人性情+时代风貌。(虽然不懂,但是说得真好!点赞!)
说到最后,我突然想起在博物院《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历时近半年的讲解中,我似乎发现了一个这样的规律:有很多名家大家的代表作往往会出现在晚年:比如“元四家”之一黄公望79岁时在富春山寓居为好友无用师开笔《富春山居图》,历经三年才完成作品,他画的是富春江,又不仅仅是富春江,他描绘的是他大半生所游历的奇丽山水,是他胸中的山水,所以才成就了这幅极富文人画气息的山水长卷;比如“明四家”之一文征明的长卷诗意画-《桃源问津图》,是他85岁高龄所作,观众们经常赞叹他的笔力苍古雄劲又明快酣畅;还比如“笔简韵深”的元四家之一倪瓒,晚年访友之后,凭回忆绘制的《虞山林壑图》。这些名家名作的诞生似乎不是偶然,或者一方面说明了作者的一生经历也许就是作品的“字外功”,同时也印证了“烟云供养”诚如所言,书画确实有延年益寿之功。
最后,衷心的祝愿各位老领导和各位师友在书画中愉悦身心, 感受生命之美。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