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书出版是在1947年,离今已有37年”(这是作者1984的的重刊序言,距我读到这本书的2021年又有37年了,真是巧合!了解一下作者写这些文章的时代背景蛮重要,特别是社会学,两个37年就是74年,多半个世纪,大时代的变迁颇有“沧海桑田”之感。)
2.《乡土本色》: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孝是什么?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说得真好!“孝”即心安!这句话其实是孔子的意思,却一下子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深以为然。记得当时好像还在微信朋友圈里拍照转发了,很多朋友亦有同感。)
3.《文字下乡》:“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知识问题-智力问题,确不是一类问题)。
4.《再论文字下乡》:人的“当前”中包含着“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拔萃”这个词用得真好-出类拔萃,“选择累积”这样的表述也很准确)。
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
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所谓“人性”“民族性”,大概也是这样的累积吧?常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体也是这个意思,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不同必然带来生活习惯饮食偏好相异,人得适应“自然”,久而久之会固化为当地人性格中的某种特点;一个地域的历史当然也会沉淀到这个地方的品性之中,比如北方人的粗旷,江南人的软糯,某些地方人的彪悍,不是一概而论,却是大概率事件)。
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对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熟视无睹。
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不是有形的东西。它是一束人和人的关系。
美国《独立宣言》中开宗明义的话:“全人类生来都是平等,他们都有天赋不可夺的权利”。
6.《家族》:譬如有一位朋友看过我那一章的分析之后,曾摇头说,他不能同意我说中国乡土社会里没有团体。
家庭这社群因之是暂时性的。
家庭既以生育为它的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结束抚育。(个人感觉这样的观点有点形而上了,岂不是“活着为了死去”?)
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
工做完了,男子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
做得好,没事,也没话;有情有意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中……(这是在说夫妻关系,大体上能看明白,现代社会也还有这样的影子,但是已经备受冲击)。
7.《男女有别》:William说感情是内脏的变化。(肾上腺素?)
感情常发生在新如此一日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铿然有声,歌哭哀号是激动时不缺的配合。
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
8.《礼治秩序》: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这确实是理想国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否认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
所谓“富而好礼”。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那么“礼”和“道德”就是从内对人的限制呗?或者说是人的“自律”?)
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
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在如今剧烈的变化中恐怕很难)
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
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制”。
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改开四十多年来无疑是“变迁”很快甚至可以说是“剧烈”的,“礼治”恐怕起码得二三十年后才有可能出现吧?所谓“仓廪足而知礼节”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