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上花之:花也怜侬

(2020-03-24 19:22:24)
标签:

文化

海上花

韩邦庆

张爱玲

胡适

分类: 心阅
    《海上花列传》(张爱玲译注版)两部掩卷近两月,以我的阅读习惯这事不算完,还差着一篇阅读笔记,咀嚼回味一番,这个阅读过程才算是圆满。这大概是近几年来养成的新习惯,自我感觉很好,有相见恨晚之感。如果以往读的书都能这样勾勾划划留下些痕迹,相当于阅读笔记,还能记录下当时的情绪和对事物的理解,该有多好多宝贵!越是认真越是不太能随意下笔,总想更好地梳理个头绪再写,反而容易搁下……加上最近读书比较勤快,齐头并进的看完了大江健三郞的《个人的感受》、奈保尔的《大河湾》和王安忆的《长恨歌》,昨晚都已经开卷加缪的《局外人.鼠疫》了,照这么下去积攒的功课有点儿多。给自已加个油点个赞,多读书,读好书!再回味一番爱玲同学的心头好《海上花》吧!
    前面说过,如果不是爱玲我不会看《海上花》的,就是相信爱玲的眼光和审美,想看看自已能不能看出这部书的好?看的过程中还三番两次的看了几回侯孝贤导演的电影《海上花》,想着要是自已会选取哪些片断和情节拍,会选取哪个演员演哪个人物,也真算是蛮操心的了海上花之:花也怜侬!印象深刻的是胡适先生在《海上花列传》序中提到“鲁迅先生称赞《海上花》‘平淡而近自然’”,我跟鲁迅先生有同感海上花之:花也怜侬!正如胡适先生接着说的“这种'平淡而近自然'的风格是普通看小说的人所不能赏识的。《海上花》所以不能风行一世,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大家果然不同,看问题一针见血,我不是大家,但有同感。
    整部书看下来,能感受得到作者“花也怜侬”对书中一众女性人物是怀着深深的悲悯之心的,虽然于“平淡”之中并无激烈表达,但那份悲悯却是蕴藏在整部书的长短故事字里行间丝丝缕缕之中,看不见但感受得到,是无所不在弥漫着的气氛。也如胡适先生所说“一个第一流的作者用他的全力来描写上海妓家的生活”,如果不是“真爱”,不是真感受的有感而发,在二十世纪初的上海,作者怎么会写下这些“花也怜侬”的文字和故事呢?此“花”即作者,彼“侬”才是那些“海上花”。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小说虽是描写妓家生活,竟然没有丝毫淫邪之处,甚至比大多数描写神圣爱情的作品还要“干净”,不得不让人感觉一定是作者刻意为之。这样的态度大概最能说明作者写这部书的初衷吧?他写的是因着各种因缘际会命运捉弄而终至流落的“花”,这和“千红一窟”的《红楼梦》不是异曲同工么?难怪爱玲会觉得沈小红就像是青楼版的林妹妹。
    其实什么故事说的不是“人”呢?生老病死面前,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之间,人和人又有什么本质不同呢?千百年来又有多少变化呢?科学改变人类的生活,文学沟通人与人的情感。说到底,人还是靠感情活着的,否则即便是“永恒”的时间又有何意义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