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笔记:石铁书画大家谈

(2017-03-12 18:45:23)
标签:

书法

讲座

石家庄铁路

文化

分类: 心阅
时间:2014年7月18日
地点:石家庄铁路文化宫
主讲:李象岳
讲座主题:书法爱好者的传统文化修养
    (补记:这是三年前的听课笔记了,再度翻看依然有新的收获,听讲座就是有这样的好处,也许只是讲座者不经意的某句话就点燃了你,或者在听者的心田撒下了一听课笔记:石铁书画大家谈粒种子,你或许并未察觉,可是它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萌发……每次整理笔记都有这样的感受,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收获,譬如在收割后的田地里又额外捡到了遗落的麦穗、花生什么的,有赚到了的喜悦。听课笔记:石铁书画大家谈)(括号内文字为个人听课感悟)



 
    1.“书法人”应该是“文化人”;书法“字内功”和“字外功”的关系?
    (对于书法,本人算是99.999%的外行,基本属于千足纯金听课笔记:石铁书画大家谈。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书画的喜爱和欣赏,每遇有大家作品展览或者心怡的讲座,我都会去听去看,并且不是什么附庸风雅,只是喜欢,而已。这一次的主讲人李象岳先生,既是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又是个人文化修养颇高的学者,代表了我们石家庄铁路行业的人文水准。非常敬佩老领导的为人,欣赏他温文而雅不疾不徐的风采,应该也算是我心向往之的方向。
    2.什么是“字外功”?
    陆游“功夫在诗外”,“书法”不等于“写字”。
    (1)“字内功”:写字本身的技能;
    (2)“字外功”:书写以外,又和写字密不可分的(内容,部分);书史-文字史-文化史;
    传统文化:国学(古典文学、古文诗词),“古文,古诗,古画;
    石庐:“画国画可以不学素描,但不能不学书法”;
    民乐、武术(特别是太极);
    共通之处:讲节奏、韵律、阴阳、形神。(总结得真好!虽然不懂专业,但是感觉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味儿”,节奏、韵律、阴阳、形神,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古典美。)
    (3)书法人本身的修养、人品、性情。
    “字如其人”(非常认可这个观点!前些天保定一发小微信聊天时让我发近期写的字看看,说是翻出了1992年我寄给她的生日卡,想要看看我的字变化成啥样了?惊出了一身冷汗啊!现在的字都这样,25年前得啥样啊?我自己知道。虽然有心理准备,待她发将过来还是吓了一跳听课笔记:石铁书画大家谈……发小评价我如今的字比当年有进步,我知道,也就是在自己的路上往前走了走,还不一定是直路。但是字确实是如其人的,当然不是字写得好就是好人,否则我等就是关监狱了听课笔记:石铁书画大家谈。字的笔画、结构、包括书写习惯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表达着一个人或许都不自知的内心深处。我有时会看着自己的字想自认是个挺温和的人啊,怎么字却这样伸胳膊蹬腿的啊?或许,无声的字出卖了我。听课笔记:石铁书画大家谈
    写字是人心灵的表达。(说的太对了!貌似是对我上面疑惑的解答听课笔记:石铁书画大家谈。)
    柳功权“心正则笔正”,历代注重书法家的“人品”。
    2.“字外功”与“字内功”的关系。
    (1)“字内功”需要“字外功”的滋养;
    (2)字内功夫字外得(李象岳);
    (3)“字内功”是技术性,“字外功”是艺术性;
    (4)写意,写神,写形;
    “中国画,一看性情,二看笔墨”;
    书法的“到位”和“味道”
    (5)书法最忌“俗”:
    “俗气”:
    “习气”:习惯动作;
    “匠气”:缺乏个性、味道;
    原因:临帖不够,字外功不够;
    “写字不是练出来的,是悟出来的”。
    3.如何提高“字外功”?
    (1)以享受书法的心态学习书法;
    (2)以平静的心态,书法是“修为”自己的手段;
    (3)多涉猎传统文化,特别是古诗文(唐诗,宋词,毛诗,古文观止);
    苏东坡“腹有诗书气自华”。
    4.对书法爱好者的要求
    (1)知道写的是什么;
    (2)背诵古诗文;
    (3)能够自做诗词;
    (4)把字外功与字内功结合起来。
    5.临帖
    传统笔墨+个人性情+时代风貌(虽然不懂,但是说得真好!听课笔记:石铁书画大家谈赞了个!)
    总结:(书法)门槛低,成就难。“眼中字,心中字,手中字”。
听课笔记:石铁书画大家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各美其美
后一篇:春雨沙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