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能代表当前华语文学的水平吗?

标签:
文学莫言蛙计划生育华语文学 |
分类: 心阅 |
莫言最著名的作品当然是《红高粱》了,好到不一定有多好,名声大是真的,估计这得成了他的宿命。老莫应该算是高产作家了,本人只看过一本《丰乳肥臀》,看的时候都不怎么敢让人家看到书名。
书名很香艳,内容其实挺文学。莫言很会讲故事,并且具有传奇性,吸引人,可读性强,有点传奇民间文学的味道。但他好象有时会把自己淹没到故事里,太传奇了就容易猎奇。《蛙》也是这样一本书,很莫言。
因为这个年代似乎还没有要结束滴迹象,虽然偶们很想很想再生一个。
写几句读后感吧:
成也传奇,败也传奇。莫言传奇性的故事好读,不假装阳春白雪,比较容易吸引读者。《蛙》最突出的也是这点,特别是前半部,传奇与现实结合的很好,能感觉得到作者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打底,文字和故事都很厚实,有质感。但到后半部,写到当代时好象一下子就断裂开了,不象是一个人写的。这好象是当今作家的通病,写过去都还说得过去,一到现在时就晕菜了。《蛙》的后半部给人生编硬造感,作者勉力为之,读者也费劲,远不如前半部流畅。并且后半部有荒诞之感,不知是否作者有意为之,还是没有更多的人生体会?按说对生育这个谁也绕不开的社会话题最应该体会深刻了,特别是经历过计划生育政策做了爹妈的人。但是我觉得莫言没说到我的心坎里,他原本不必讲得那么传奇,现实更有力量。
对小说结构的一点看法。小说由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结构蛮新鲜,但没觉得有什么必要。那几封信其实也就是把小说裁成了四段,叙述方式和一般的表达没什么不同,反而很容易让人产生错乱感,需要不断调整。并且为什么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而不是美国或者英国作家或者友人呢?原来以为莫言定有深意,最后也没看出来,也许是我等愚钝,不然为什么呢?用一部话剧与小说互补的方式效果不错,好象换了一个角度看,有立体感。但是话剧的厚度不太够,与小说比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一个疑问。小说中讲姑姑知道日本作家杉谷义人“一个有关令尊的重大秘密,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说过。这件事一旦披露,会让您惊愕万分”。直到看完小说+话剧也没找到答案,难道是作者忘了前面的承诺?
一个建议。如果能让那个令作者无比敬重的“日本作家杉谷义人”露下面,或者给作者回一封信就好了。一是显着有互动,而不仅仅是一个道具;二是也许又多了一个角度,信+剧本+回信,不就成了3D的了吗?
说句实话:看完《蛙》挺失望的,当前华语文学就这个水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