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0月17日上午7时30分,搭载着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甘肃酒泉发射场发射升空,中国探索星辰大海的征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在载人航天方面,中国仍处于补课、追赶的阶段,但同样可以确定的是,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艰难起步,到浩瀚太空迎来首位中国访客,再到空间实验任务顺利实施,直至太空中的“中国家园”即将成为唯一在轨的空间站……中国正自信地走向世界航天舞台的中央。
近半个世纪以来,从苏联到美国,再到如今的中国,人类一次又一次地踏入太空,从未止步。下面,请随这些海报来回顾一下人类探索星辰大海的征程。
http://ww4/large/4b759c4fjw1f8wawnrvx9j20fa0n8tb6.jpg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航天器Sputnik 1号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的1号站台升空。自此之后的10年,苏联进入了一个航空航天的黄金时代,美苏的太空竞赛也由此而起。而为了让航天事业的成功更好地辐射到政治领域,苏联设计了众多具有苏式海报美学的航天海报……
美苏太空竞赛时,航天所使用的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尚不及我们现在的一台普通手机。但在短短的10年内,苏联创造了许多个让人目不暇给的“第一”:第一个人造航天器,第一名真正的航天员,第一位飞入太空的女人,第一次太空行走……
http://ww3/large/4b759c4fjw1f8wawznjrnj20fa0lumzr.jpg
这是苏联第一张以航天为主题的宣传海报,《以和平之名》(во имя мира,In the Name of Peace)。这位女性,实际上并非任何与航天相关的具体人物,而是整个苏联的化身——Mother Russia。她身穿象征革命政权的红色上衣和围巾,举起右手伸向月球,背后是一个奔向月球的火箭的抽象画。
这幅画创作于1959年。当时,Sputnik 1号的横空出世,给全世界——特别是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苏联载人航空和登月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这一切都是军事机密,所以不能有任何具体的宇航员的形象,或者飞船的设计信息。火箭和月球,象征1959年Luna 1号飞掠月球(但没有着陆),但它的形象却和任何一个登月器或者火箭(当时用的R7)都没有关系。
http://ww4/large/4b759c4fjw1f8wb792hmoj20b407m74m.jpg
这是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尤里·加加林。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Vostok 1号(东方一号),在远地点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并安全着陆。
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航天飞行几乎是一个奇迹,而海报中的加加林,则是掌握这个奇迹“火种”的人。这种带有几分浪漫色彩的“英雄现实主义”,成为了许多宣传海报创作的主题——加加林在这幅海报里的意象,和希腊神话中的火神普罗米修斯有几分相似。
加加林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年纪轻轻便进入工厂工作,勤勉、成绩优异。他业余时间学习飞行,之后应征加入航天学校,随后参军。加加林个人的努力历程,再加上他“具有代表性”的出身,乃至端正英俊的相貌和个人魅力,被苏联选中成为第一个宇航员。在冒着生命危险成功返航之后,加加林被塑造成了当之无愧的航天英雄。他的形象,被一次又一次使用在海报中。
http://ww1/large/4b759c4fjw1f8wb7jpoljj20b405gmx8.jpg
另一个英雄式的形象,是第一名女性宇航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她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唯一一位独立驾驶宇航飞船完成太空飞行的女性。
1963年乘坐Vostok 6号(东方6号)升空的捷列什科娃,是降落伞跳伞员出身,代号“海鸥”,航天飞行时才仅仅26岁。她在太空中飞了3天,还完成了与另一个飞船的通信交会,比当时所有美国航天员加起来的总飞行时间还长。但因为宇航服中并没有为女性设计排泄功能,她必须不饮不食。
http://ww4/large/4b759c4fjw1f8wb83ldfqj20fa0neq5g.jpg
英雄的塑造还在继续。加加林、季托夫、尼古拉耶夫、波波维奇,4个航天先驱频频并列出现在海报中,背后是苏共的旗帜,以及东方1~4号飞船/火箭。“他们将人民带上轨道,他们是无价珍宝的创造者,是新的史诗中的骑士。”
http://ww4/large/4b759c4fjw1f8wb8fuf39j20dr0rsdhk.jpg
1960年中期以后,这种风格的海报通常都有着强烈的“想象”的印迹,抽象元素的叠加,让主题变得十分隽永。上图是由Miron Lukianov和Vasily Ostrovsky所设计,加入了西方电影海报的构图元素。
对于整个人类而言,那一段征途,就像一部电影剧本一样——超越“不可能”的冒险与辉煌,但也有让人痛心的失败与迷茫。
http://ww3/large/4b759c4fjw1f8wb8rtyf4j20b407jweq.jpg
这幅海报创作于1963年,作者是Boris Berezovsky。和英雄相对的,航空航天也是一个国家的集体成就——工人、农民、技术设计师、科学家,当然还有男女宇航员们。
最后一名苏联宇航员,谢尔盖·克里卡列夫,1991年5月离开地球前往和平空间站。原本即将结束的任务,却因苏联的不复存在而被迫搁置。1992年3月,终于返回地球的他,已经成为了一名俄罗斯公民。他和另外一名宇航员沃尔科夫,被戏称为“最后的苏联人”。
美国人踏入太空,比苏联人晚了5年。1966年3月16日,美国发射载有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的“双子星座”8号,绕地球飞行6.5圈,历时10小时41分。飞行中首次实现载人飞船与一个名叫“阿金纳”的对接舱体对接。这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空间对接。
http://ww4/large/4b759c4fjw1f8wb91l5bmj20cx09wt91.jpg
1969年7月16日,美国发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第一次把人送上月球。飞船上载有航天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3名航天员,经过75小时50分钟的飞行后,进入环月轨道。
http://ww4/large/4b759c4fjw1f8wb9dozg6j20da0k4ab7.jpg
7月21日格林尼治时间2时56分,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将左脚踏到月球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并说出了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这是人的一小步,人类的大飞跃。”19分钟后,奥尔德林跟着也踏上了月球。他们在月面插上美国国旗,放置科学仪器,搜集22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样品,共活动了2小时31分40秒。
http://ww2/large/4b759c4fjw1f8wb9pmbjrj20hs0hxdhh.jpg
http://ww4/large/4b759c4fjw1f8wb9x3c6nj20hs0dejss.jpg
空间站时代,是国际合作的时代。这张海报中,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包括美国人、俄罗斯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学着披头士的样子,走过象征国际空间站第26航组的“斑马线”。
http://ww1/large/4b759c4fjw1f8wba77az0j20hs0eejsc.jpg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于2012年退役。作为首架退役的航天飞机,“发现”号可谓功勋卓著——在27年的服役生涯中,完成19次飞行任务,绕地球5830周,飞行里程约2.4亿公里,曾运送“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尤利西斯”号探测器升空,在太空中回收卫星,并成为首架“拜访”国际空间站的航天飞机。在人类的航天时代,“发现”号留下了自己的深刻烙印。
目前,美国正在筹划载人登陆火星计划。NASA今年6月推出了几幅富有创意的宣传海报,征集能为去火星做贡献的人才,其中包括:农民、测量师和教师。
http://ww4/large/4b759c4fjw1f8wbakzrz4j206i0af74e.jpg
http://ww1/large/4b759c4fjw1f8wbaqgo10j206i0afjrm.jpg
http://ww4/large/4b759c4fjw1f8wbb2d2a8j206i0afjrj.jpg
http://ww3/large/4b759c4fjw1f8wbbbk3xtj206i0af74e.jpg
NASA计划在2030年人类能够登陆火星,目前的竞争者有SpaceX公司的创始人马斯克,他计划的是在2026年就能实现这一目标。
http://ww1/large/4b759c4fjw1f8wbbm1n41j20bj0gogml.jpg
而中国,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走近属于自己的太空家园——空间站。
航天员景海鹏和陈东随神舟十一号顺利升空,他们将在太空中完成一个又一个艰巨的任务。同时,两位航天员也将以“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的身份,以“太空日记”的形式,对他们的太空工作、生活情况,通过文字、音频或视频等方式向地面发回报道。
“很憧憬从太空看我们的地球,我们的祖国。”陈冬说,把任务完成好之余想“拍拍照,多看看窗外的风景”。景海鹏说,他第一次执行太空任务时忘了拍照,第二次才得以如愿。他们在太空期间拍摄的照片也会由新华社播发。
同时,这两位航天员将首次与受众互动。
新华社各新媒体、网络终端将广泛征集海内外受众的提问——比如在推特和脸谱上发起话题标签“#提问中国航天员(#AskTaikonaut)”——整理网友最想知道的问题,发给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
这些内容将被加工制作成文图通稿、融媒体页面、H5页面、视频短片等,向媒体用户播发,并在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新华网等终端呈现。
“新华社特约记者太空日记”系列报道是新华社在媒体融合方面的又一次重要尝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