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70,984
  • 关注人气:5,3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巴马和希拉里最近为啥老在认错?

(2016-04-26 16:54:29)
标签:

杂谈

新华网北京4月24日电 奥巴马承认其任内“最大的错误”是“没能对军事介入利比亚之后的情况做规划”。

美国政治人物最近似乎流行“认错”。继美国总统奥巴马承认其任内“最大的错误”是“没能对军事介入利比亚之后的情况做规划”之后,美国前国务卿、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希拉里·克林顿21日坦言,当年作为国会参议员投票支持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她最大的政治遗憾。

希拉里21日接受电视采访时坦言,最大的政治遗憾是作为国会参议员投票支持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相继就美国对北非中东地区的军事干涉“认错”,似乎显现了美国政客们“勇于承认错误”的“坦率”。但是人们不禁要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东北非地区粗暴武装干涉,造成成千上万的生灵涂炭,使难以计数的民众流离失所,难道是一声“遗憾”就能抚平的吗?

人们还要问,为什么美国政客们总是在事后轻描淡写出来表达“遗憾”和“认错”?为何不能在行动之初,好好考虑一下武力行动可能造成的恶果,三思而后行呢?

人们更要问,希拉里们所谓的“认错”,认到点儿上了吗?奥巴马在承认没有对军事介入利比亚之后的情况做规划时,仍坚持对利比亚的干预是正确的。希拉里就支持伊拉克战争表达遗憾时也只是说,伊战所带来的结果,与她根据小布什总统当时所说的话而得出的设想并不相同。换句话说,她只是承认对干涉以后的后果估计有差别,至于军事干涉本身,她并没有认为是错误。

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难民遍野。奥巴马和希拉里早该为当年对中东干涉主义的政治决定反思。看看伊拉克,2003年美国以其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2011年12月,美国正式宣布驻伊美军任务结束。时至今日,伊拉克仍因教派纷争和恐怖组织肆虐而深陷动荡。

萨达姆政权已被推翻十三年,但伊拉克和平与安宁仍未来临。 这是2009年10月25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名男子在爆炸现场垂首哭泣。当日,伊司法部和巴格达省政府大楼遭自杀式卡车炸弹袭击,造成155人死亡、超过500人受伤。

目光移至阿富汗、利比亚、叙利亚,美国干涉主义恶果比比皆是。以“民主”和“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甚至军事入侵他国,肆意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在轻描淡写的“最大的错误”“最大的政治遗憾”之下,是多少美丽城市走向破败,多少美好生命瞬间陨落。

害人亦害己。在将中东国家从天堂拖到地狱的同时,美国也为自己带来战争、死亡、恐怖主义和难民。

推翻萨达姆政权后,美国在长达8年多的时间里深陷伊拉克战争泥潭,数千名美军士兵死亡,耗资上万亿美元。军事介入打破了当地原有各派力量之间的平衡,恐怖组织乘虚而入,不断发展壮大,美国自身安全同样受到威胁。

帮助利比亚反对派推翻卡扎菲政权,但利比亚极端分子却拿着美国给的武器袭击了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打死了美国驻利比亚大使。

2008年5月26日,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国家公墓60号墓区,凯特琳·珀塞尔与她的外甥女在凯特琳哥哥的墓前哀悼。60号墓区埋葬的是美军新近死亡的军人,全部阵亡于伊拉克或阿富汗,其中相当一部分墓碑上铭刻的死者出生日期在20世纪80年代。

如今,随着恐怖组织“伊斯兰国”不断强大,美国又陷入一场阔日持久的反恐行动。美国中央司令部22日承认,去年9月至今年2月,美军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对“伊斯兰国”的空袭行动中可能打死了20名平民,致使11人受伤。与此同时,中东战乱导致数以百万的难民不断涌入欧洲和北非,造成当地社会动荡不安,美国迫于欧洲盟友压力勉强宣布接收少部分难民……

2015年8月16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锡拉库萨附近的一处海港,获救偷渡难民等待从克罗地亚海岸警卫队船只上岸。这艘载满难民的偷渡渔船从利比亚出发,离岸不久后,处于船底的部分难民就因吸入轮船燃油废气而窒息死亡。最终船上超过319人获救、40余人遇难。

反思总比不反思好。但我们希望,希拉里的反思不是竞选压力下的权宜之计,而能成为美国政治精英认知其中东干涉主义罪恶的真正开始。以自己为“世界中心”、强行将“美式民主”推向世界,美国该从这样的傲慢与偏见中醒一醒了。

中东的发展道路,只能由中东国家的人民,依据本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决定。尊重他国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停止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停止专横军事入侵他国……只有认真汲取这些历史教训并避免重蹈覆辙,才是真正的认错与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