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采访花絮 |
涵秋
神秘、丰富、聪明、无尽可能……这是此前我对印度和印度人的印象。虽然听人说过印度人不守时、“不靠谱”,但总觉得那只是个别现象。在我看来,一个努力降低成本制造最便宜的电脑和汽车的民族,其成功肯定会有些道理吧。
可是,一次漫长的约稿经历,却让我着实了解了印度人的“拖功”。
去年年底认识贾里是在北京的一次论坛上,他是印度某著名媒体的主编,人非常热情。深谈起来,我们都认为中印两国的交流不够。当时他说,很愿意为中国媒体写一些东西,来全方面地介绍印度。在北京,我们的合作非常愉快,他个人的幽默与睿智也让人印象深刻。
不久后,我所在的媒体策划了一个关于印度的报道,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贾里。策划会一结束,我马上给他写了封邮件,希望他能为我们撰稿,或者推荐一个他认为合适的作者来写。当时是今年1月27日14:16,截稿时间定在了 2月3日,要求文章字数在3000字左右。
此后的经历可以用“拉锯战”来形容,而 “我承诺,组图”(I promise,with some pictures)也因此成为后来在我所在媒体中的流行语。
1月27日17:17,约稿信发出后三个小时,贾里回信了:“我觉得你们的策划很好。我决定自己来写这篇文章。2月3日前我一定把文章发给你。”
此后,文章杳无音信。直到农历新年假期(2月13日~19日)我也没有收到贾里的稿件。当时,由于有其他备选方案,另外这篇稿件时效性也不强,便暂时搁置了。
春节假期结束后,2月21日11:37,我再次给贾里发了封邮件,问他是否已经写完。当时是周日,我问他下周二是否能发给我。同日18:05,贾里回复了:“我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很抱歉有所延误,因为还有一些其他事情要忙。你放心,我下周二一定会给你。另外,我还会发给你一些很漂亮的图片。”2月23日,我仍没有收到贾里的稿件。
2月25日9:59,我发出了第三封催稿信。这次我没有规定时间,只说“尽快发给我”,并告知3月8日稿子就会付印。10:43,贾里用他的黑莓手机发送了回复:“明天我一定给你,我承诺。”
故事如果到了2月26日就结束,那就简单了,因为中国人向来认为“事不过三”都是可原谅的。可是,印度人也许并不了解中国的这句俗语。直到3月1日,我的收稿箱里仍然看不到来自印度的邮件。
3月1日9:50,我在第四封催稿信中语气比较坚决:“紧急,请速交稿。”10:12,贾里的回复仍然很快:“我正在写。再给几个小时吧。另外,会发组图。”到了13:08,估计被“紧急”二字催怕了的贾里给我打了个电话,“我承诺,今天一定会发给你的,组图。”我告诉他,今天晚上发给我就行,我明天加个班就能处理完。
估计还是冷冰冰的词语更有力量。3月2日凌晨1:00,贾里的稿件终于飞过珠穆朗玛峰,到达了我的邮箱里:“对不起,延误了。我写了2000字,实在是再也写不出来了。明天我再把组图发给你。”
3月3日,贾里的5张图片也到了。它们是否“漂亮”我已经不想再评述,只要到了,就有办法补救。稿件终于被送印了,但长达46天的约稿过程,实在让我感到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