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宝“跳船”,搅动世界汽车业版图

标签:
汽车 |
《环球》杂志驻法兰克福记者/郇公弟
欧宝本来仅仅是通用的一个“弃子”,但在其并购舞台上却陆续有30多个国家陆续出场——除了美国、欧盟几乎所有国家外,加拿大、俄罗斯、中国等国企业也参与了这一“国际大会战”。究其原因,正是由于欧宝这一砝码倾斜了全球汽车产业平衡的天平。
被通用放弃的欧宝
1899年开始生产汽车的欧宝今年迎来了110岁生日。年初,在德国吕德斯海姆的欧宝总部大楼外,记者就看到设计精美的周年庆旗帜在旗杆上迎风飘扬。然而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欧宝几乎陷于破产绝境,数万员工面临失业,没有人有心情来参加庆祝。直到如今,周年庆旗帜依然在飘扬,但厂区内却冷冷清清,偶尔可以看到几个闲人在跑步健身。
欧宝的遭遇源起于其母公司美国通用濒临破产,不得不弃卒保车,通过出售资产来渡过难关。虽然欧宝是通用第二大品牌,也依然在出售之列。对通用而言,首先要保住通用的主品牌,并保住它在美国的工作岗位,欧宝并不符合这两个目的。再加上欧宝本身并没有竞争优势,在过去十年中大部分年景都在亏损,因此出售欧宝成了通用进行战略调整的必然选择。
然而在2月份通用最早表达出售欧宝的意向时,却无人问津,美国、德国几大汽车厂都表示没有兴趣。对他们而言,欧宝非“宝”,欧宝的中低档车型与自己的已有车型是重复的,生产线毫无价值。德国汽车大厂甚至更愿意看到欧宝自生自灭。在欧宝申请德国政府33亿欧元援助时,德国的戴姆勒、宝马等都纷纷跳出来反对。
甚至德国政府也一度打算放弃欧宝,德国总理默克尔在3月份表示,欧宝对于德国经济并不是“系统性的关键”。但欧宝的破产将关系到德国两万多名员工的生计,今年适逢德国大选年,默克尔不愿看到9月举行的大选有成千上万的欧宝工人上街游行。最终,德国政府将33亿欧元的救援计划压缩到15亿欧元,但仍然拒绝给予直接的资金援助而仅仅是贷款担保。
菲亚特“做大”之梦
在全球汽车产业第一梯队中,欧宝俨然是“多余的废物”。正当大企业为了生存而瘦身的时刻,却燃起了小企业成长为巨头的梦想,也燃起了新兴国家走向汽车大国的梦想。最终向通用发出了欧宝投标书的,是意大利菲亚特、加拿大麦格纳以及中国北汽等厂家。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他们还是第二梯队和第二梯队之外的玩家。
欧宝非宝,但作为天平的砝码足已。菲亚特在与克莱斯勒联合后,如果再收购欧宝成功,其总产量将超过德国大众,位列日本丰田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厂,正如菲亚特首席执行官马尔乔内所言,“从技术和产业角度看,这是一次完美联姻。”
菲亚特号称“小型车之王”,拥有超小型A级车平台和小型B级车平台,而欧宝恰好拥有它所没有的中型C级车和中高档D级车生产平台,再加上克莱斯勒的SUV车型和菲亚特拥有的法拉利顶级跑车等品牌,菲亚特梦想打造的大型汽车帝国将呼之欲出。
欧宝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规模,最理想的出路应该是被一家有丰富产业经验的汽车公司所收购。而菲亚特的马尔乔内确实也是一把汽车产业整合的“好手”。
在2004年6月马尔乔内接手菲亚特时,这个欧洲小型车之王已经在三年内连续亏损了120亿美元,手头的现金就像现在的通用一样。但到了2005年,马尔乔内就改变以了菲亚特的现状,成功地实现了盈利。而在整合“烫手山芋”克莱斯勒的过程中,马尔乔内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手法。
治重病下猛药。要使欧宝真正“变废为宝”,在马尔乔内的欧宝整合方案中给出了多味猛药,其中包括关闭欧宝在德国四家工厂中的一家。马尔乔内表示,“汽车厂商需要控制生产成本以便生存下去。”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马尔乔内的方案是“认真的”。然而这却是欧宝工人和德国政府所最不能容忍的,计划被关闭的凯泽斯劳滕工厂2300名工人立即上街游行,德国政府自然看重工人态度。在5月27日通用提价3亿欧元之后,马尔乔内选择了退出竞标。
菲亚特做大之梦破灭,但欧宝也失去一次真正浴火重生的机会。规模化已是全球汽车厂商的必走之路,业内龙头丰田同时也是车型最丰富的厂商,位居第二的大众也在与保时捷合并,合并后的品牌将达到十个。美国三大汽车厂没落,必然将有一批后起之秀取而代之。菲亚特昙花一现的梦想,也许向我们昭示了全球汽车产业天平倾斜的一种方式。
俄罗斯渔翁得利
在出售欧宝的过程中,虽然通用一直支持选择投资者而不是投资集团。但德国政府以援助15亿欧元为条件担当了这场并购战的总裁判,最终选择了加拿大零配件制造商麦格纳为欧宝的新东家。原因自然是麦格纳承诺不关闭工厂,裁员人数也最少。但在麦格纳背后正是一个投资集团,一个来自俄罗斯的投资集团。
麦格纳的收购资金来自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在并购后的股权方案中,麦格纳公司仅占欧宝20%的份额,俄罗斯储蓄银行占有35%,其余10%归欧宝员工,美国通用仍暂时持有35%的股份。在麦格纳的重整计划中,核心亮点也在于与俄罗斯嘎斯汽车公司组成生产联盟,着力以新的欧宝汽车打开俄罗斯市场。
在俄罗斯参与并购欧宝的背后,俨然是一个大国的汽车产业崛起战略。俄罗斯总理普京6月1日在并购成功后表示,希望整合欧宝的计划能够列入俄罗斯汽车发展战略。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长赫里斯坚科称,这一并购交易将“促进俄罗斯汽车工业结构朝着更加合理和高效的方向发展”。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行长格尔曼·格列夫称“此项并购对俄罗斯非常重要,将有利于俄汽车制造业的结构调整”。
在麦格纳的并购方案中,划出了欧宝未来发展计划的一张大饼,计划将欧宝当前约150万辆的年产量扩大到500万辆,其中100万辆将在俄罗斯销售。
对于俄罗斯而言,一方面在汽车生产领域刚刚起步,另一方面其国内对汽车的需求旺盛,并购欧宝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失为一条捷径。而对于欧宝而言,要想获得未来的出路一是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二是寻求新市场扩大销量,与俄罗斯联合同样是明智之选。
同样与俄罗斯一样怀有并购欧宝梦想的还有中国的企业,但俄罗斯在国际并购中展现出的长袖善舞令人侧目。这次并购欧宝中,俄罗斯方面的真正发起者是铝业大亨奥列格·德里帕斯卡,他不仅联合了麦格纳担当马前卒,这是争取通用和德国方面信任的关键,还有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担当了并购介绍人。早在5月23日并购方选择的关键期,俄罗斯总理普京就与德国总理默克尔通了电话,表达俄罗斯政府对收购的支持。
相比而言,中国参与竞购的企业显得有些跟不上节拍。虽然北汽表示此次竞购并非突发奇想,在其海外并购计划中欧宝一直名列其中。但北汽直到5月21日才向通用提交收购意向(比通用规定的最后期限晚了一天),且并未包括具体出价。直到5月30日,北汽董事长徐和谊才出发前往德国,等待麦格纳的最终谈判失败后再“认真考虑”提交一份更为具体的收购计划。
在世界经济危机之下,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迅速洗牌。美国汽车厂败走麦城,德国、日本汽车巨头依然屹立,而一些第二梯队车厂如菲亚特等迅速发力,麦格纳等下游零配件厂商也在向整车领域扩展,新兴国家中国、俄罗斯、印度等也都努力争取在未来汽车版图中的一席之地。全球汽车产业的天平正在倾斜,在欧宝并购案中俄罗斯方面先下一城,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布局方面的眼光和能力还有待展现。
欢迎评论,将择优刊登在杂志上,一经选用,将会在您的评论后给予通知。
《环球》杂志——中国国际报道第一刊,每月1日、16日出版
环球杂志2009年第12期稿件,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