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间科考船”的军事秘密

(2009-04-30 15:53:35)
标签:

军事

倪海宁

  美国海军“无瑕”号监测船与中国渔船的南海对峙风波刚过,隶属于美国民间科研机构的“马库斯·朗塞特”号科考船又来到台湾海峡及附近敏感海域,据称是要“探测海底地势和监测地震情况”。

 

  “马库斯·朗塞特”号作为美国民间的海洋震测研究船,活动似乎不像“无瑕”号那样引人注意,但细究之下就会发现,它的探测技术相当先进,甚至比军方船只更适合于情报搜集工作。由此也引发人们思索,对于某些国家而言,所谓的民间科考船,是否也要承担起军事功能?

 

  “马库斯·朗塞特”号堪称世界独一无二的科考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站2004年定购该船时,最初计划将其建成一条地震探测船,但最后将其改装成了一条通用型科考船,充当“学术机构的海洋科考旗舰”,主要用于探测全世界的海底情况。

 

  它全长约71.6米,排水量达3896吨,可携带55名乘员,其中20名为船员。“马库斯·朗塞特”号上装备了众多先进的探测设备和传感器,其中最为特别的是,拥有一部1×1深海多波段成像系统和较先进的Syntrak960-24型地震记录系统,并具备多种科学取样和布缆能力。

 

  根据相关资料和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站人员自己的说法,“马库斯·朗塞特”号归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所有,观测站代表该基金会具体运行该船——该站虽是家民间机构,却有着200多名与美国军方关系极其微妙的研究人员。

 

  拉蒙特·多尔蒂观测站的缔造者之一,已于2008年底去世的拉马尔·沃泽尔教授曾与美国海军有过密切合作。沃泽尔是世界水声学方面的著名专家,在地震学领域亦颇有建树。二战期间,他同别人合著过一本“海底指南”,帮助了很多美国潜艇从敌舰眼皮底下逃生。冷战期间,他又利用探测大洋底部结构的研究成果,直接帮助美军潜艇提高了躲避和跟踪敌方潜艇的能力。沃泽尔还亲自参与了美海军探测沉没的核潜艇“长尾鲛”号的工作。

 

  由此可见,拉蒙特·多尔蒂观测站的科研成果和探测结果有可能被直接提供给美军,尤其是为美国核潜艇在亚太海域的渗透作战和反潜作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鉴于“东家”如此复杂的背景和强大的情报搜集能力,“马库斯·朗塞特”号在“无瑕”号之后跚跚而来,不免给人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感。

 

  “马库斯·朗塞特”号计划在台湾岛和大陆南方省份附近海域活动。被海军专家称为潜艇“黄金水道”的巴士海峡,是该船必然“光顾”的地方。

 

  巴士海峡是东南亚地区屈指可数的潜艇适航水道之一,早就引起了美国军方的注意:这里风高浪急,在与水面舰艇和高空飞机的对抗中,潜艇会占尽优势,因为声呐浮标会迅速被水流带走,很难对潜艇定位;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终年较高,表层以下的温度则变化激烈,因此声呐很难侦测到蛰伏于温度跃变层下的潜艇。

 

  中国的潜艇部队是美海军最为忌惮的力量之一。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方面关于“中国核潜艇经巴士海峡进入太平洋”的传言不绝于耳,加之最近南海局势不断起伏,“马库斯·朗塞特”号于此时此地出场,也在“情理”之中。

 

  “马库斯·朗塞特”号出航前发表新闻公报称,协助台湾当局探测新型能源“可燃冰”是此行的当务之急。哥伦比亚大学的发言人还表示,将绘制一张高雄-屏东外海海域的海底地形图,他说这“只是想更多地了解引发强烈地震的地质变化过程。”但有分析认为,这种欲盖弥彰的言论无疑暴露了“马库斯·朗塞特”号的动机。

 

  美国人不是不明白派出“马库斯·朗塞特”号可能造成的后果。该船刚刚出港,相关的声明、说明就接踵而来了。这些言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措辞相当严谨,都回避了“科考数据是否有助于美国海军”的实质性问题。

 

  事实上,关于科考船的军事功能,是早就有史可鉴的:冷战时期,苏联科考船在太平洋上频繁出没于美国所辖的关岛、威克岛、中途岛的邻近海域,甚至抵近美国的东西海岸,摄制军事设施和船只的照片,并绘制相关图示。美国海空军和海岸警卫队的飞机和舰船,则总是设法强硬地将其挤出相关水域。而美国的科考船在苏联近海活动,也“享受”了相仿“待遇”。

 

  对于科考船的军事内涵,美国应该不会如此健忘: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海军元帅戈尔什科夫的观点在美国引起了广泛共鸣。这位“苏联的马汉”在其著作《国家的海上威力》中提出,“国家的海权是一个完整的力量体系,包括海洋科考能力、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海上运输能力,以及与国家海洋科技能力和经济能力相适应的国家海上军事力量”。对于海洋科考能力,他认为是国家海上威力的基础。

 

欢迎评论,将择优刊登在杂志上,一经选用,将会在您的评论后给予通知。

 

《环球》杂志——中国国际报道第一刊,每月1日、16日出版

 

环球杂志2009年第09期稿件,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