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社会/纪实 |
他们走出书本和课堂,梦想着建造一个商业帝国。而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
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创新程度。
没有那些新鲜的思维火花,没有在车库里的学生创业者,也就没有微软、惠普等世
界著名的高科技公司。不仅是在被视为创业梦土的美国,在发展中的中国,创业这
个词也在激励大学校园里许多热切追求理想的人们。
《环球》杂志记者/谢黎实习记者/沈玮青
的就业大潮,从博士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就着手创业的他,毕业之后很自然地选择了
自主创业。“我们研制出的产品年内就可以问世,并正式投入试用阶段。”他的表
情里没有太多的兴奋,只是淡淡的欣慰。
以给记者梳理出中国大学生创业所经历过的那些充满躁动的高潮期及其后趋于务实
的阶段,因为他和他的伙伴们一直在其间经历着、观察着。“我的结论是,中国还
没有一个好的适合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冯锡平的口气里充满了忧虑。
创业究竟有多热
性的学生创业热潮开始登陆中国。
生科技创业者举办了第二届创业大赛,这次大赛诞生了“易得方舟”、“视美乐”
等学生公司。
破灭的洗礼。在那之后,大学生创业进入相对平稳的状态。
“你是否有创业的冲动?”最终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4%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
一项。由此可见,创业的概念已在大学生的心里普及。
强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
应能力;而另一方面,不论是在公共话语空间还是在高校内部,“就业难”都是不
可回避的话题,创业成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现代大学生创
业,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获取财富,而且融入了更多的作为社会人应承担的责任。
创业的中美差异
大学生自主创业非常普遍,比如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比重就高达20~23%。而在我国,
大学生创业的比重相对偏低,就一些分析数据来看,大学生创业的比重还不到1%。
却出现了差异。在三年前的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计划竞赛中,厦门大学做
了一次大型的问卷调查,有52.8%的人声明参加竞赛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工作经验和
结识工商界精英,这无疑表明,过半的人参加计划竞赛并不纯粹是为了创业,而是
为了给找工作时增加筹码。
,信息服务行业发达,各种咨询服务机构齐全。而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落后,创
业投资处于起步阶段,融资相当困难,因而许多优秀的创业计划难以付诸实践。
划多数都具有可行性。而在中国,虽然各高校BBS创业论坛有大量“创业宣言”和
寻求创业合作的帖子。但就记者观察,大多数创业者仅构思了一个大概的方向,对
运作模式、盈利点、投入产出、计划书等一些创业应该考虑的基本问题,无法给出
清晰解释。
分是从事家教、开小店、农业养殖等创业活动。
异。如美国的教育是服务型、开放型的,学生往往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和竞争性
格。而中国的教育是管理型、封闭型的,大部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普遍缺
乏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加上太过注重学习的过程与形式,而忽略了学习的目的,
因而走出校园谱写创业史的不多。
生存才是硬道理
进行了一次追踪调查。这些创业学生普遍感到创业后第一年、第三年是两个重要的
坎。其中,创业一年后能够坚持创业的已不到10人,创业企业能够存活超过三年的
仅6家。这些数据初步显示,大学生创业存在着“一年之痛”和“三年之痒”的情
况。
”,就意味着时间、精力、资金等的投入,甚至是放弃其他就业选择,而当他们感
觉回报太低或者不确定时,就会选择更为稳妥的就业机会。
道努力是否有可能得到回报,究竟什么时候能盈利。甚至在企业上了一个平台之后
,你还会忍不住问自己,明天该怎么办,是不是会有新的危机?我的第一次创业坚
持了十个月就结束了,但也不是没有收获的,至少在第二次的选择过程中,我为自
己降低了门槛,我想我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生存下来。”
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有人在大学生中做过一个期望值调查,结果显示,
如果进行创业,有25%的人期望三年内达到年利润300万以上,有39%的人期望三年
内达到年利润100万,只有5%的人期望三年内能够存活。
即发的弹簧座椅,初速度猛烈,但减速又相当明显。初速度越快,也许落地的毁坏
程度就越大。许多大学生在创业失败一次后,就再也没有斗志了。“失败并不可怕
”,这句话只有在创业者意志坚定、风险意识不断加强的前提下,才不致沦为一句
大话。
会拼才会赢
前辈们的忠告应该是最中肯、最有帮助的。
空间已经很小。因此应先深刻了解市场和自己,切忌眼高手低。实际上,大学生尤
其是本科阶段的学生,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找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小项目更容易
得到风险投资商的青睐。或者说,如果能找到好的切入口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苹
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就有很好的市场眼光,设计往往都不是他的,但他能看到新方向
,他为此兴奋得大喊大叫,也挣得盆满钵满。但中国缺少这样的人。”曾经尝试在
互联网行业创业的学生小马告诉记者。
础。大学生创业团队往往从友谊开始,但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很多利益协调以及
发展理念的分歧。一旦成员之间产生嫌隙,就很容易以散伙为终局。因此,只有保
证创业团队形成最大的合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素,做好创业策划。而计划必须建立在现实、有效的市场调查基础上,不能凭空想
像。要根据计划书的分析,制定出企业目标和详细的工作步骤。同时,要有周密的
资金运作计划,并为自己营造一个好的创业氛围。
采访时指出:“客观地说,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具备创业的素质和潜能,应该对他
们进行适当的分流,引导他们去做最适合自己的事。那些在理论和学术上有天赋和
造诣的学生就不适宜加入创业的洪流。”
我们需要怎样的土壤
功率。原因何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前中国的创业环境有待改善。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全国各地也都推出了相应的政策。频频举行的全国
性或地区性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及各地的青年创业实习基地等,都为大学生创业大开
方便之门。但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
优惠等关键问题上,“雷声大、雨点小”。
业环境是对大学生不利的。北京现在正在酝酿这方面的政策,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
新的政策出台,而旧的政策只涉及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对创业方面并没有面向大
学生的单独政策。”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投入几千万给学生,
然后看其中80%~90%关门,政府值得这么冒险吗?”实际上,不管扶持的项目成功
还是失败,给予大学生创业者支持和机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性人才是功在
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适用、系统的创业教育是重中之重。在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学校开设大学生创业
方面的课程,教会大学生熟悉取得经营资格的程序和筹措资金的渠道,了解经营方
面的经验和原则,防止违规操作,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
得到推广。而我认为,除此以外,教师们要担当起责任,带头创新,引领学生去突
破。我们对创新的理解,是不是只是创造发明?一个行业的形成,比如方便面、矿
泉水,技术含量非常低,研发投入也少,但从创新的意义上来说,它对人类的改变
是非常大的。整个创业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把思想向商业转化。创新应该是经济的
概念,不是科技的概念。”
他们更感艰难。只有在全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下,才可能形成社会市场的良性竞争,
并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