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渔的火车     简析

(2006-12-04 20:27:11)
剧情:
  周渔(巩俐饰)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性,她每周都要乘火车到省城看望生活清贫个性有些忧郁的诗人陈青(梁家辉饰),对陈青的那种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服从,使她觉得自己失去了独立的人格,爱情变成了一种负担。这时周渔遇到一位经常和她同车的粗犷且具有男性魅力的青年人张强(孙红雷饰)。在他的追求下,她对陈青的爱情发生了动摇,于是她每周在两个男人之间穿梭,火车上经常出现她的身影,火车似乎成了她心灵地方……

  自《周渔的火车》上映以来,大部分的观众好像都没有感受到其中火车的力量,面对精美得眼花缭乱的影像,人们只觉得与己无关而疲倦。这是为什么呢?

  火车在《周渔的火车》这部片子里,几乎和女主角占同样的地位,换句话说,它就是周渔内心和命运的代表。这是导演孙周为巩俐量身定做的火车。简单评价这部影片,可以说它是极其主观的,带有极强的表现主义和形式化色彩。

  从叙事上来说,火车在片中起线索作用。线索能使故事紧凑清晰,但一个紧紧围绕线索的故事也容易显得简单和刻意。影片的故事内容其实很简单:一个四角恋爱故事,周渔和陈清、张强,秀和陈清。陈清一次坐火车出差认识了从小生长在火车边的周渔,周渔以后每周两次坐火车去看他,又在车上认识了张强,秀是后来出现的,她爱上了陈清的作品和他,又坐火车去西藏找他。火车是什么呢?在故事里它给了人物相遇的时空,也给了他们相隔的距离。这时空说是在中国,却完全无法判断是那一年、在哪个地方,它几乎没有任何现实的痕迹,只是发生在美丽风景下的美丽传说。人物的职业也都远离尘世:周渔给瓷器画画,陈清看旧书库,张强在小山村给动物看病,秀更是懒得安排职业了。我们无法体会他们的生活背景,当然很难明白他们的感情。至于距离也只是缥缈的概念,我们看到周渔在火车上说两句话就到了重阳,想去哪个男人那儿就去。用火车的天然多变性描述同样多变的爱情,是不错的主意,但这样的爱情未免也太直白简单。我们看到火车不断地开来开去,周渔不断地跑来跑去,她的爱情就像一个行进的过程,永不终止,但每一次火车到站后对她的爱情的描绘都是浅尝辄止的——她第一次找陈清,镜头里是标准的男女互生爱意的场面,阳光、绿树,两人只言片语、暗送秋波。紧接着没多久他们就有了第一次激情。然后是缠绵中不断地插入火车呼啸而过的画面。和张强也是一样,在我们还没弄清他们为什么会相爱之前周渔就开始为张强招待客人、开始新的缠绵了。火车给故事的是被限制的时空,周渔被限制成从小的世界里就只有火车,以致于她长大后也非要通过火车寻找爱情,火车把她分割了,占用了她大半的现实时空,可以想像她即使在工作时也在幻想火车上的时空。所以,周渔的爱情实际上也是半虚幻的,她在不断的行进中根本来不及考究什么是真实的爱情。我认为片中对她的爱情的最好诠释就是她在陈清走后还每周两次去重阳——她的爱情就像爱火车一样是对另外时空的幻想。当观众面对这样一个本来就不真实的爱情,当然很难为之感动,也许导演是想达到讴歌爱情的目的,可只让人觉得虚伪、迷惘。这种极度主观化的线索设计可能就是孙周自己心里对人生的尴尬幻想——只有在别处才是对的。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情节过度直白,孙周在火车这条线索上作了加工。首先,他加入秀这个人物,她同样坐着火车去找陈清,使影片转换成第三视角的故事,目的是为了更有结构上的起伏,和增强爱情故事的神话感。但实际上秀是可有可无的,她并没有像《两生花》里的两个女主角那样相互照应,也没有像《情书》的两个女主角那样相互对话,让巩俐一个人饰演的含义在哪儿呢?而且秀除了在画面上作思考状,在声音上充当旁白角色,其实并没有加入影片的故事,她对陈清的爱是没头没尾的,顶多让人觉得虚伪的诗人又骗了一个痴情女子。所以,这种结构就像给手穿上鞋子一样别扭。其次,他把故事的时空打乱,经常就靠一列火车开过去的画面分隔时空,然后倒叙、插叙,让普通观众看一遍未必能排对顺序。可为什么要这样呢?是为了表达周渔同时和两个男人恋爱,还是表达她在精神上的错乱?我觉得虽然这样让故事显得更适应火车的节奏,但在叙事上只会让人的情绪断断续续。如果要表达一个人对爱情的不懈追求,应该是顺着他/她的情绪绵延,而不是颠倒地看爱情事件。这种时空安排就好像是小学生的看图排序作业,即使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也因拼凑的过程失去了光彩。最后,他还加入了若干纯抒情的插叙。如开头秀看见周渔的梦境,和火车行进中不时出现的小女孩,甚至火车外穿戏服的小女孩和周渔。我认为这是最明显的失败。秀和周渔的童年时代在故事中并没有分量,在她们身上抒情是画蛇添足;而且在现实的叙事过程中突然加入抒情幻想画面,比如周渔在火车上变成小女孩在火车上,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秀的评论性旁白更让整部影片的性质发生混乱——这到底是写实的、抒情的,还是说教的?对线索的刻意加工,什么都想表现,可什么都没表现好。

  从电影本体上来说,影片倒是很好的利用了火车这个道具。首先,火车从各种角度、以不同速度开过的画面本来就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它和一定的光影组合,插在合适的剧情里就起到了加强节奏感的作用。这整部影片的节奏就是以火车的节奏为基调的。飞驰的火车是周渔赶着见陈清时的急切,缓缓开动的火车是张强和周渔在火车站错过的暧昧。其次,火车的声音也是构成影片节奏、氛围的重要元素。它有时作为一种主观音响延续在了没有火车出现的场景,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火车空间。

  从内涵上说,我们可以感觉出孙周想表达出一种爱情的意蕴,他用火车、诗歌和传说中的“仙湖”来渲染,配以迷离的电影语言。但我们却并没有真正感受到爱情,我们只看到了一些美丽的碎片,在一个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火车空间里,看了一个离自己太远的并不吸引人的故事。火车努力地开着,承载着塑造女主角的爱、欲望、命运的重任,我们分析得明白却不为所动——因为要表达这些内涵的故事和人物太单薄了。所以,我认为这部影片有太强的主观硬性构思,片中的火车只是导演孙周心里的,却无法开进观众心里。那么,前面提到的对它的恶评也就有了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