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小学生与网瘾和电子游戏说“不”
(2009-01-20 12:30:14)
标签:
电子游戏网瘾小学生陶宏开教育育儿 |
分类: 说三道四 |
目前,中国有大约400万的网瘾者,其中青少年占到了70%以上, 而这个来自官方的统计数字远远未能反映网瘾的真实情况。真实的青少年网瘾状况令人堪忧,可以说,每一个网瘾少年的背后, 就有一个深受网瘾其害的家庭。
如何帮助青少年拒绝网瘾,一直是我关心的话题。出于职业的敏感(曾经担任过一本全国发行的学电脑类期刊的出版人)和一个普通家长的责任(一个小学生的母亲), 我专门拜访过这一领域的专家如陶宏开教授,与他探讨过青少年网瘾治疗与防治的事情, 也亲历过网瘾学生的家长们的”控诉会”, 听到过不少关于青少年的“网瘾劣迹”。对中国的青少年网瘾状况, 我自认为还算比较了解,今天想通过博客的平台就网瘾及其防治问题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
要不想让小学生患上网瘾包括过度游戏症, 我认为,关键在于家长而不在于孩子: 家长如何引导和教育孩子, 如何与孩子相处, 以及如何看待教育, 直接关系到孩子可不可能沾染上网瘾。探究网瘾的问题, 往往会发现, 我们家长们有很多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亟待调整。调整及时,孩子沉迷于游戏和网瘾的可能性几乎就是零。治病讲究对症下药,那么,就让我们先看看中国家长的教育病症所在。
病症一:“我的孩子必须成才”的主观意识
很多的中国家长都认为,养育孩子是为了让他成才,而为了让孩子能成才,家长往往提供一切尽可能的物质条件,教育孩子也一切以学习为主,以为凡是有利于学习的就是对的,凡是与学习无关的无关紧要,甚至是错的。
在此,我要说,养育孩子首先是为了让他成人。我们应该教育并帮助我们的孩子成为懂得遵守社会规范,与人为善,心态积极,知道学习的价值,个性突出,生活有趣的人。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家长应意识到,学习,特别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应该只是孩子生命成长中的一部份,而不是他生命的全部。我们大人首要关心的,还应该是德育教育。偏离了这一出发点,那必然要承担一系列错误养育所造成的后果。
病症二:“一切以学习为主”的教育导向
这一病症其实是病症一的延续。为了能让孩子有个好成绩,中国的家长们往往把孩子和自己搞得像时刻上满了发条的机器全速运转,而较少花时间去思考:你这么做真的是对孩子好么,孩子吃得消么,孩子喜欢么?孩子的成绩就算一时优异,他真就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么?这个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父母们真的好好想过么?如果一味的催促孩子学习,而较少关心他快不快乐,生活过得是否丰富多彩,说点不中听的,孩子要是染上网瘾或玩过度玩游戏,我认为完全是做家长逼得,怪不得孩子。
病症三:或冷漠或不悦或放纵的亲子关系
很多中西方的教育学家都强调,教育其实就是家长们放下家长的架子,与孩子平等的沟通,沟通,再沟通。可在中国,能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家庭并不在多数。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普遍反映,除了学习,他们之间好像无话可讲。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态度往往是主要原因。你如果只肯定学习的重要性而排斥其他的本应属于孩子的快乐,孩子当然不跟你讲学习以外的事情;你如果认定只要孩子成才,其他一切都好说,孩子往往会聪明的附和并利用你而达到他的目的。或冷漠或不悦或放纵的亲子关系常常会导致孩子封闭自我,转而去虚拟的世界寻找替代的慰藉。
病症四:视游戏和网络为洪水猛兽
这是中国家长普遍的对于游戏,网络乃至电脑的认识。一个错误的认识往往导致了一系列错误的做法,如有条件也不给孩子配备电脑;即使家里有电脑,也不允许孩子上网;老跟孩子强调说,游戏有害身心健康不能玩。如果你是这样的家长,那么有一些话则希望能听得进去, 这就是:不是关心孩子成才么,而现在我们已经身处二十一世纪,孩子具备不具备电脑和网络知识,能不能熟练操作电脑,掌握不掌握利用网络来学习的本领,已经是成才所需的要素之一。如果家长就是因为惧怕孩子患上网瘾而不让他们接触电脑和网络,说不好听的,这完全是好心办坏事。如果家长们看不到适度的游戏有愉悦身心,能让人产生快感的功能,那就必须扭转自己的看法,因为从孩子的天性,也是人的天性来说,他是不会吃你那一套“洪水猛兽说“的。过度的贬低游戏,只会招惹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反而促使他们一头扎进网络游戏中不想再出来。
病症五:忽略运动在孩子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
这一点不想展开谈,只想告诉大家一个关于网瘾的秘密:网瘾患者很少有体育迷或者说运动迷。
概括总结了中国家长的一些错误的教育孩子的观念,小学生们的家长如能反思,实则就是找到了拒绝网瘾的制胜法宝(我试着归纳如下):
一,
二,
三,
四,
五,
从技术操作的层面,家长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方法帮助孩子与网瘾和过度游戏症说“不”: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一句话,要想让孩子网瘾不沾染,德智体美艺全发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