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mw690/001nFSukgy6DRoR1BOJe5&690
因为有“心理学家”这个头衔,所以经常有朋友逮着我,向我提一些问题,有夫妻的,有育儿的,还有是替朋友打听的。
这不,又有同学找上门来。原因挺简单:因为自己的儿子在幼儿园,与小朋友之间打斗不断。争夺玩具,会打,一言不合也会打。如果有输赢,那也就罢了,可是自己的孩子长得比较结实,所以打斗时赢面居多。这下好了,老师就把自己的孩子列为“熊孩子”,经常把家长叫去,希望家长在家多多教育。家里教育一番,好上几天,可是过不了几天又“老方一贴”,如此循环不止。
照例会问一下,家长平时与孩子的互动,也就是如何教育他的。同学不好意思地说:平时,我们对他的态度也不大好,挺不耐心的,本来没当这是一回事,可是经常被老师叫去再教育,才明白这样好象不对啊。
太过熟悉的说辞,尤其是在那些“熊孩子”的家长身上,经常会听到。因为孩子最擅长的就是模仿,模仿得最象的就是他们的父母,所以才会有“孩子是父母镜子”的说法。不过由于以上这个观点,已经被说得太多了,所以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谈孩子的教育问题。
最近几年国内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许多国外的先进理念,新的概念被很快地传入中国。在这众多的概念中,我最喜欢“心智化
(mentalization)
”这个名词,在有些著作中也会被翻译成“心理化”。心智化简单说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表达自己想法,理解别人情感和表达的一种能力。“心智化”可以说是情商的一个衡量标准,心智化水平高的人,情商高,反之亦然。要把孩子培养成情商高的孩子,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心智化能力:也就是要培养他表达的能力:把自己的希望,态度,情绪,观点用语言清楚表达出来。如果他的表达能力好了,就会大幅减少“行动化”的发生。
幼儿园的孩子处在语言发展的高速期,他们对于“说”这个技能还不能熟练掌握,所以当孩子发生冲突时,就容易行动化(打架)。成年人,因为心智化水平较高,所以他们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会文明一些。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青春期的成年人。
所以,我们一直对家长说要以身作则,就是希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耐心,要多用言语表达,因为当你在用言语教育的孩子的时候,对于孩子是一种很好的输入,让他们不仅无形中学会了你处理问题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也让他们明白如何来运用和组织文字。
在输入足够多的资料(听)的同时,也别忘记练习。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英语学习中,大家都明白开口说的重要性,所以父母亲会拚命鼓励孩子说,可在自己的母语的学习中,父母反倒是不那么鼓励孩子了,也许母语不说就会。其实母语会说,不难,只要在这个环境中就可以的,但要说得好,要说得精准,可不容易了。所以做为家长,一定要多创造让孩子开口说的机会。多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孩子更多的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只听不评论,一定要克制住自己表达的欲望,因为在这时,你说得越多,越占有孩子的空间和时间。
也许有家长不认可我:“他错了,我当然要纠正他。”想法当然没错,但是对于刚开始“说”的孩子,太多的纠正会带给他挫败感,从而放弃练习的机会,说话的能力。孰轻孰重,自己掂量去吧。(我的博文《孩子“口吃”了》有较详细的处理方法)
只要孩子的“心智化”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表达流利,清楚,他自然就会选择更文明的被高度赞扬的方法来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冲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