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有“腐女”怎么办?

(2013-07-11 09:15:01)
标签:

结局

腐女

女同

异性

自尊

分类: 亲子

http://s5/bmiddle/4b752938ge132383f9304&690
    现在这个社会变化太快了。“王子与公主在一起,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生活。”这种结局已经OUT了,现在流行的是“王子与王子在一起”。这一倾向在美剧中并不鲜见,从《摩登家庭》到《绝望的主妇》,同志的身影无所不在。与此同时,“腐女”“腐男”的称谓也开始在中学生中流传起来。这一流传,本没什么,可是就有不少家长因此被吓得不轻。

    从网上一查,有点知道“腐女”“腐男”的意思时,有不少家长会被吓得不轻。对这一新名词不是很容易解释的,有这样的说法:“腐女”是那些致力于同人志创作的深度“宅女”;那些超喜欢BL的一群人才是真正的“腐女”;BL即Boys’Love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是男孩子间的爱,也称为少年爱;“腐男”由“腐女”衍生而来的名称,也称腐兄,多指对于BL爱情漫画情有独钟的男性,简单来说,就是比一般喜爱BL的同人男研究、沉迷更深的男子。等等,此类似是而非的解说,再加上孩子在与同学交往上有些表现令人不放心的话,家长更加忧心忡忡。

    小林的父母一脸的焦虑来见的我。一见面就拿出笔记本,详细地告之我女儿的种种可疑的迹象:对同性恋体材的小说,电影,电视十分喜欢;有时候会穿爸爸宽大的衬衫和夹克;和某位女生好得象一个人似乎的,而且还以老公老婆相称;自己还写以女同为体材的小说。边说,边摇头,那种担心立即弥漫在咨询室的角角落落。

    按照常规,我需要了解更加细节的一些情况:比如说平时的穿着打扮了,穿爸爸衣服的频度了,与同性的交往程度,是否有过喜欢的异性(这一点相当重要)等。经过这一询问,心中就有了底:要说小林是女同,那就太勉强了。

    那么应该如何来解释发生在小林身上的这一切让父母担心的现象呢?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

    1、心理的需要:中学生因为生理的原因,自然会对异性产生情感,可是从小的教育,以及周围的环境,如果和某位异性多聊几句话,那么来自学校,老师,家长的压力和指责就会扑面而来,与同性交往则会省去不少类似的麻烦,于是,有时候会借同性来发挥一下对异性的向往也就成了许多中学生会做的事。不仅仅是中学生,在某些只有同性的封闭性团体中(监狱,部队,寺庙),团体成员也会很自然地进行男女角色的分工。所以,面对中学生情感的萌芽,要疏而非堵,不然容易堵出更大问题来。

    2、自尊的需要:“你很棒,我们是好朋友,所以我也很棒”逻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十分渴望被承认。自己可以成为别人的榜样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但成为不了,怎么办?那就与很棒的孩子成为最最亲密的朋友。比如,把班中一位外表吸引人,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做为自己的好友,就是希望自己可以象她一样,外表靓丽,成绩优秀。好不容易找到了这样棒的好朋友,与对方更亲近一点,是最自然不过的事,这与性无关,而是寻找一种与“好”的融合感,从而从这种融合感中找到力量和自尊。

     3、融入群体的需要:人是群居动物,所以能够进入一个团体,被一个团体接受并喜爱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工作。在我接待的许多有关青少年休学的个案中,其实他们之所以选择休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学校中,没有朋友,没办法融入班级这个团体中。但他们对父母的学辞往往是学习压力大,因为父母亲不会认为“没人理”会是一个理由。要顺利地融入群体,被大家所认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组建原则。相似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也就是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类似的兴趣爱好,无此爱好的个体就会被拒绝。比如:男生中盛行网络游戏,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别的男生都玩,我不玩就太OUT了。现在“腐”文化在学生中流传也颇广,所以如果不知道,那也挺OUT的。

    了解了这一切之后,父母亲又应该如何来看待孩子们了解或者谈论这些话题呢?其实并不困难。只要掌握几个原则就可以了。

    1、放心大胆的心态: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对同性亲密的比例并不少见,但最终会成为同志的比例却是极低。所以父母亲只要放心大胆即可,把这当成是孩子人生中的必经之路来看待。

    2、与时俱进的思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知识更新的速度巨增,不能再用我们的头脑来看待孩子的问题。提倡用好奇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们出现的这些新课题,先去了解一些相关的内容,What? When?Why?How?

    3、开放平和的对话:在以上二点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一个机会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一次平等的对话,听一下孩子对这些话题的理解和看法。一定不要让自己的担心和害怕影响对话的氛围,从而失去了解孩子的一个好机会。

    我们是生活在“地球村”中的,可以预想,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会碰到更多我们之前前所未闻的困难,但是做家长的只要可以掌握以上的三个原则,就可以做到处世不惊,从而客观冷静给予孩子相应的指导,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刊登于  2013.6《健康博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