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出于保密的原则,所以文中的咨客是带有很大虚构成份,并非真实的个案)
我是中心的专职咨询师,会有一天固定的值班时间,每周二我都会准时地坐在那部热线电话前,接听各种各样的求助电话。
这一天,接到一位妈妈的电话,她告诉我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十分地叛逆,家里给他找到好好的工作,他会辞职,给他介绍好好的对象,他也不肯见面。父母已在老家(台州)买好了婚房,可儿子非要在杭州买房,还打算在杭州定居,创业。这下父母难以接受,所以想通过咨询让儿子听话一点,能呆在老家。
咨询还没开始,在我的脑海中就勾勒出了这么一副图画(很显然是妈妈传递给我的):一对很能干的父母和一个没太大能力,但偏要表现自己的儿子。事实证明,在一开始的时候,母子俩也真的就如我想感受的。因为按母亲的要求,自然儿子林成了我的咨客,在与林的咨询中,他觉得母子之间的沟通不行,所以希望咨询师能执行桥的功能,从而让母亲知道自己真实的想法。
在开始的几次咨询,我对林进行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这很重要,对咨客的一个全面评估,可以知道你可能把他推进到何地步)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慢慢改变了对林的看法:他其实是一个有能力独立的男子,只不过从小父母因太爱他,怕他受挫折,所以替他办了许多事。其实他一直想要自己去决定一些事,但每当如此,林总会受到很大的压力。所以他后来就改变了策略:不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他都听从父母的,但在重大事件上(恋爱,工作),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想法。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给了父母一个错觉:只要给予足够的压力,儿子总会听从自己的安排,以前也的确如此。但现在就碰到了一个很重大的事情:工作,父母发现这一次儿子是如此地固执,就算父母以不给经济支持为要挟,他也是执意要来杭州。
在咨询中,林告诉了我他的创业的想法和计划:虽然不是十分地详细,但却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对于自己的人生,他也有相对清楚的定位。当我感受到这一刻的时候,我对林有了另外的感觉:他是有能力,有信心的男子,他完全有能力自己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建议他自己向母亲表明自己的想法。开始他有些担心,因为之前的经历让他有了条件反射:以前一提这事,只要提一句,妈妈就不会再听自己讲下去,所以最终都是无效的,不知再提会不会也是如此。虽然有担心,但明显我的提议让他心动,后来他也就接受了我的建议。
在接下来的一次咨询中:母子开始了直接的对话,在开始的时候,的确就如林所说的,他一开口,做母亲的就很焦虑,会急急地打断林的话,叙说对儿子的担心,认为儿子这样做是很危险的。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打断妈妈,请她听儿子说完他的全部想法。林一开始说得有些迟疑,但慢慢他就开始流畅起来,他表达他的想法,他的计划。让人奇怪的是,当林表达越来越顺畅的时候,林母亲听得也认真,专注起来,到后来林妈妈还会就儿子的一些想法提一些建议。
在下一次的咨询中,林很高兴地告诉我说:他们回去沟通了好几次,父母初步同意自己想在杭州工作的想法,但就一些细节上,还要和父母更一步地协商,没想到父母还是挺开明的。从林妈妈那儿的得来的反馈是:以前一直以为他很依赖,没想到儿子的想法这么成熟,如果这样的话,让他来杭也会放心。听了他们的表述,我也很开心,这是一个成功的短程咨询:目标都达到了。
回过头来总结这个咨询成功的理由:其一:我对儿子进行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评估,明白他有能力自己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我要做的就是支持和推动。
其二:明白之前沟通失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母子没有办法好好地了解一下对方的想法,之前的记忆深深地影响彼此:儿子认为父母肯定不会同意的,肯定不会听,从而阻碍与父母沟通的勇气。父母认为儿子还没长大,不够成熟,不能自己闯世界。当有这个固着的想法,自然也就没有耐心去倾听儿子的想法和心声。
当明白这一点,我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适时地打断,让母亲可以听儿子说完他的想法。同时在儿子表达的时候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一定的引导,让他把他想说的话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最后也证明了这一点,只要母子可以打破以往的固有模式,自然就会对彼此有了新的看法。
世界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这个道理地球人都知道。可在很多时候道理是明白,但真要做到可太不容易了。比如父母与孩子,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孩子再大,在父母的眼里还是孩子”这句话很好地折射出当父母的复杂的心态。当孩子长大,变得越来越有力量的时候,父母是很开心的,但于此同时父母也会感到一丝失落:因为孩子的长大成人,在暗示着自己的日渐老去,这一种丧失的感觉是很难受的。所以做父母的会有意无意保持那种固着的想法:孩子还是那个爱捣蛋的孩子,让人不那么放心的孩子,这样才可以经常地指导他,从而保持自己强者的地位。其实当父母对孩子“指手画脚”的时候,一方面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许多地不完美,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在用这种方式让自己不要丧失得那么厉害,不让自己变弱。所以对于儿女来说,在成长的过程中,能经常向父母请教,满足父母希望被尊重的渴望,自然整个家庭氛围就会不一样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