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大华《南宋陆学》札记
(2018-08-02 09:07:47)
标签:
崔大华南宋陆学陆九渊甬上四先生 |
分类: 好读书不求甚解 |
南宋陆学
崔大华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序
张岱年
“崔大华同志近撰《南宋陆学》,把陆象山及其弟子作为一个完整的学派来研究,详细论述了陆氏思想发展过程及弟子的思想面貌。”(P1)
“朱、陆二家在伦理方面的主张如出一辙,但修养方法存在严重的对立。”(P1)
引言
南宋陆学;
“但吸收佛家和道家思想对儒学进行新的哲学论证的理学(道学),却还是继续发展并走向完成。”(P1)
研究方法:思想史——比较的、结构的;
第一章 陆九渊的思想
第一节 陆九渊的生平及思想发展过程
一、家世生平
“金溪陆氏,累世同居,是个大家庭。”(P1)
“陆九渊生平的主要特色,不是他作为封建官吏所从事的具体政务和获得的感受,而是他作为一个学派开创者所经历的思想发展过程和显示的理论创造性。”(P5)
二、思想发展过程
(一)少年时代的思想性格和受到的前人影响
对二程的态度的不同;
“受道家特别是庄子思想影响的痕迹。”(P6)
“这表明《庄子》虽不是陆九渊心学的思想渊源,但受其影响仍然是客观存在的。”(P8)
(二)青年时期儒家人生观的形成
“青年时期的陆九渊,在他儒家人生观形成的同时,由于他对儒家思想的深入的理解和特殊的体验,显示出他可能对儒家理论有某种新的发展。”(P13)
(三)中年以后“心学”思想的确立过程
“第一阶段是三十四——三十六岁,他中进士后在家候职其间,辟‘槐堂’书屋讲学。”(P15)
“陆九渊确立了他的学说的基本范畴‘本心’。”(P15)
修养方法是“求放心”和“辨志”;
“第二阶段是陆九渊三十六——四十八岁为县主薄和京官时期。”(P17)
朱陆之辩——两次会访;
本心论的理学化:
1.心即是道,即是理(P18);
“‘心即理’原是禅宗的思想命题,······此时陆九渊思想已受禅学思想的感染或启发。”(P18)
2.心有蔽(P18);
蔽——物欲和意见——资禀和渐习;
无极太极之辨;修养方法——“剥落”和“读书经学”;
“第三阶段是陆九渊在四十九岁以后他以祠禄官闲居时期。”(P20)
讲学极盛时期,心学完成时期;
“一是从学、问学之人极多。”(P20)
“一是具有创见学派的意图和形式。”(P20)
明理,立心,做人,
“总之,将道家(庄子)和佛禅的某些概念或思想(如‘宇宙’、‘心即理’),加以熔冶改造,注入儒家传统的伦理思想内容,形成具有新的面貌的儒学思想体系——心学,这就是陆九渊思想的发展过程。”(P23)
第二节 陆九渊思想的几个方面
“一方面,他的理论宗旨很明确,主张‘先立乎其大者’,极力强调内心体验,主观扩张。”(P23-24)
“另一方面,他的思想路数又很模糊、很简略。”(P24)
一、哲学基础——心即理
理的两层含义:根源义;条理(秩序)义;
心
“第一,陆九渊所理解的‘心’是一种伦理性的实体,知觉作用和伦理道德行为仅是它本能的外在表现。”(P26)
“第二,陆九渊所理解的‘心’还是万物根源性的实体,他认为充塞宇宙的万物之理即在心中、发自心中。”(P27)
心即理
“所以确切的说,这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性质的思想体系。”(P29)
“天人合一观念是为要把人的意志熔化在对君父的服从之中,而首先把它熔化在对天地的驯服之中,这正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实质。所以陆九渊的‘心即理’论断,不仅使他的思想具有了主观唯心主义的一般特色,而且具有了中国儒家思想和宋代理学思想的个性特色。”(P30)
二、方法
特色
“1.是修养个人道德,不是认识外界事物。”(P31)
“2.是整体明了,不是逐一识解。”(P32)
整体直观;
内容
“1.简易工夫”;(P33)
发明本心——存心、养心、求放心;
“2.剥落”;(P36)
蔽——物欲和意见——资禀和渐习
“革除物欲,扫却邪见。”(P38)
“3.优游读书”;(P39)
以精熟为贵,以意旨为的;
“陆九渊心学的方法和其哲学基础在性质、特色上都是一致的:一切从‘心’出发。”(P43)
三、对历史的观察和对现实的批判
一、循环论——董仲舒;二、复古论——邵雍;
“陆九渊通过社会风俗和国家制度这两个角度对历史和现实观察所得的基本结论也是今不如古。”(P44)
“陆九渊心学的特点,则在于把这种‘退化’的产生唯一地归根于‘心’的放失。”(P46)
“对时政的批评主要有两点:一是胥吏残害民众,一是科举败坏人心。”(P46)
四、对以往思想资料的承籍与批判
“陆九渊心学既有综合儒释道三家的宋代思潮所具有的共性,又有他立足现实,从现实的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需要出发对这些思想资料特殊的选择、剥离和利用的个性。”(P50)
(一)以孔孟继承人自居和对孟子思想的剥离
道统说;
心;
(二)对佛老思想的吸收和批评
“佛老思想渗透进儒家学说,是宋代思潮的主要特征。”(P53)
1.生活上的交谊;
2.禅宗思想的而影响;
相同处:
本性——本心;见性——明心;心迷——心蔽;根有利钝——气有厚薄;现世即佛——事外无道;一即一切——是即皆是;一切经书,因人说有——六经皆我注脚;佛——圣哲;
“陆九渊和禅宗在根本精神上是不同的,这就是禅宗的‘性’(或心)和陆九渊的‘心’(或性、或理)的内容是不同的。”(P57)
不同处:
空——实;无善无恶——善;
“陆九渊心学和禅宗实乃‘貌合而神理’。”(P59)
方向上的一致:“直指本心,明心见性。”(P59)机锋——即境举例和动作示意——跳跃式的联想(以偏概全)——顿悟;
“在陆九渊心学中,佛家禅宗思想只是作为理论背景而有所映照,不是作为思想渊源而得到再现的。即陆九渊心学虽然援用了某些佛家的名词、概念,反映出佛家思想渗透到儒家思想中来的宋代思潮的一般特征,但其理论核心、宗旨,乃至主要论题,都不是承继着禅宗,而是发展了孟子。”(P61)
3.道家思想的痕迹
“它(心即理)受到道家思想的诱发,并在形式上有着某种联系是很明显的。”(P62)
4.对佛老的批评
“佛老高一世人,只是道偏不是。”(P64)
“陆九渊(及程朱)对佛老的这种批判显得软弱,因为它只是指出佛老的人生、道德观点和儒家的思想不合,而揭示不出这种观点本身何以虚妄。”(P66)
第二章 朱陆异同及争论
章节夫《修和管见》,“取朱陆辞异旨同之处,集而疏之。”
程敏政《道一编》,初冰炭,中疑信,终辅车相依;
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早异而晚同说;
陈建《学蔀通辨》,“前编明朱陆早同而晚异之实,后编明象山阳儒阴释之实。”(P69)
夏炘《述朱质疑》,早晚均异;
李绂《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穆堂初稿》;“朱子与陆子之学早年异同参半,中年异者少同者多,至晚年则符节之相合也。”(P69)
黄宗羲;
顾炎武;
毛奇龄;
陆龙其;
“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作为理学阵营中的不同思想派别,其分歧是始终存在的,而作为同是儒学思想家,他们在基本方面又是始终相同的。”(P71)
第一节 朱陆之同
一、共同的政治立场
二、哲学世界观的共同出发点
1.“在朱陆的思想体系里,最高的、核心的哲学范畴都是‘理’(即‘道’),并且,他们都把它理解为世界终极性的根源,既是自然界的规律,又是社会伦理的原则。”(P75)
“对于‘理’的这种理解,正是宋代儒家学者吸收了佛老思想后的理论创造。”(P76)
2.“朱陆哲学世界观共同出发点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对于人的哲学性质的认识,他们都认为人具有合于伦理的、善的天然本性。”(P77)
“对人的这种哲学理解,也表明朱陆思想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相同的,但朱陆在从起点到终点所走的路途并不相同,即是说他们‘明天理灭人欲’或‘明心解蔽’的方法并不相同。”(P79)
“朱陆冰炭不相容的对立状态,实是他们的浅薄弟子和后人用意气和成见推波助澜的结果。”(P79)
第二节 朱陆之异
一、对“理”的不同理解
陆九渊——心即理——主观唯心——“万物皆发自心”。(P80)
朱熹——体用一源——理兼体用——客观唯心——“万物皆是‘理’的体现。”(P80)
“朱陆对‘理’的这种不同理解,导致了他们哲学方法上的基本分歧,朱熹谈‘穷理’(道问学),陆九渊说‘明心’(尊德性),他们间的争论就是从这里开始的。”(P81)
二、对“气”的不同理解
“和朱熹把‘气质之性’视为决定人的善恶贤愚之殊的唯一的内在因素不同,陆九渊只是把‘气禀’当作造成‘心弊’的外在原因之一。”(P84)
三、对“心”的不同理解
朱熹——知觉,主宰,义理之所;陆九渊——人的伦理本能;
1.性、情、心、才的区分
2.“人心、道心”的解释
“朱熹把人心、道心理解为一身中的两种对立的品质行为,一心中的两种对立的知觉能力。”(P91)
“在陆九渊看来,‘人心’、‘道心’是从不同方面来描述心的性质,描述心的存在状态。就心的活动总要产生或圣或狂的结果来说,是‘人心’;就心的活动无影无踪的微渺过程来说,就是‘道心’。”(P91-92)
第三节 朱陆之争
一、方法论的争论
“朱陆之争最早是在道德修养和学习方法问题上展开的,这一争论一直被视为朱陆学术差异的主要标志。”(P92)
1.鹅湖之会;
淳熙二年,“朱陆关于学习方法进行很激烈的辩论。”(P94)
2.南康之会;
“此后,朱陆的论辩在学术上相互砥砺之意渐消,而派性攻击之焰愈炽了。”(P97)
二、世界观的争论
无极;皇极;
第一书;
“1.‘太极’即是实理,从不空寂,固是万化根本,不必用‘无极’来形容。”(P98)
“2.阴阳已是形而上之道,何况‘无极’,故不需加‘无极’使‘太极’区别于物;‘极’训‘中’,故也不能用‘无极’来形容‘太极’。”(P98-99)
“3.‘无极’是老氏之学。”(P99)
第二书;
1.“证明‘中’即‘太极’。”(P101)
2.阴阳属于形而上;
“在‘无极’、‘皇极’之辩中,朱熹对陆九渊的这次批评,真正击中了他学问上欠工夫的弱点。”(P104)
三、人物评价的争执
1.《曹立之墓表》之争
2.《荆公祠堂记》之争
第四节 朱陆相争的原由
“所谓论证,即是从对象以外的事物来找到对象本身。”(P112)
“‘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就是要发现和论证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的最后根源,阐明达到这个道德境界的方法或途径。”(P113)
“第一,儒家在新的发展时期,朱陆由于对儒家以外的佛、道思想吸收的内容或受到的影响不同而产生分歧。”(P113)
“朱熹在本体论、宇宙论上吸收佛、道的思想内容是比较明显的。他把这些和儒家《易传》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P114-115)
“陆九渊却不同,他主要是在心性修养理论上吸收了禅宗‘明心见性’和道家‘虚静恬淡’的思想,并把它们和《孟子》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P115)
“第二,儒家在新的发展时期,朱陆为争正统地位而展开争论。”(P115)
第三章 陆九渊及门弟子的思想面貌
槐堂书屋;象山精舍;
“陆九渊的及门弟子大体分布两地,一是江西,一是浙东。”(P119)
江西,确立门户,如付梦泉、邓约礼、付子云——《槐堂诸儒学案》;
浙东,折服本心之说,“着力于陆九渊心学的阐发和扩展”,如杨简、袁燮、舒璘、沈焕,四人为代表,“甬上四先生”或“四明四先生”——《慈湖学案》、《絜斋学案》、《广平定川学案》;
第一节 槐堂学案——陆九渊门庭的确立
“他们对于陆学的贡献,不是在理论上的阐发上,而是在宗派的确立上。”(P120)
一、槐堂诸儒的学术特点和思想特点
1.学术浅疏但不囿成见
付梦泉;邹斌;付子云(季鲁);俞廷椿;
2.流于佛老而不自知
李伯敏悟“心”;詹阜民识“仁”;
“宋儒对‘仁’的理解,由‘仁’本是伦理性质的范畴这个出发点,向两个对立的方向发展,一是把它降低为生理心理知觉的范畴,认为仁是‘觉’;一是把它拔高为万物自然规律的范畴,认为仁是‘生’。”(P127)
前者——谢良佐、张九成;后者——程朱,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陈淳;
陆九渊:仁——心;
二、槐堂诸儒为建立陆派门户的努力
1.屈己从师,以立槐堂
2.筚路蓝缕,创建象山
3.呈状著文,力争陆学地位
第二节 甬上四学者——陆九渊思想的扩展
杨简、袁燮、舒璘、沈焕——“甬上四先生”;
“甬上四学者的思想风貌有所不同,他们是从不同角度来共同发展、推进陆派心学的。”(P134)
I.杨简
一、生平和著述
杨简(1141-1226年),慈湖先生,著有《慈湖遗书》、《慈湖诗传》、《杨氏易传》;陆九渊的唯心主义——杨简“唯我主义”;
二、思想发展过程
1.太学时期
萌芽——二十八而觉;“杨简通过‘反观’而体验出‘万物一体’。”(P137)
2.富阳主薄时期
三十一又觉;师从陆九渊;扇讼,本心——道德心;
3.乐平知县时期
《孔从子》“心之精神谓之圣”——“万物唯我”
《己易》、《乐平县学记》、《绝四记》;
“第一,在《己易》中,用主观的‘我’吞没一切,自然和社会的一切,都是我心的产物。”(P140)
“第二,在《乐平县学记》、《绝四记》中,用‘毋意’来否定人的一切认识活动,主张保持无思无虑、凝然不动的‘明鉴’(心)之本体状态。”(P140)
心、意之辨;
三、陆派心学向唯我主义方向的发展
1.抛却陆九渊的“沿袭之累”
“沿袭之累”——程朱派的“理”、“气”等概念——也就是说,有一种客观规定性;
陆九渊,心即理——杨简,心即万物;
陆九渊,恶-气拘物欲——杨简,意;
陆九渊,有蔽——杨简,造意;
“杨简所谓‘毋意’并非绝对的不思不为,而是指顺应伦理道德规范自然地而思而为。”(P145)
2.公开引进佛家思想,提倡蒙昧主义
(1)万物众生皆我、皆心;(2)心境;(3)毋意、无念;引佛入儒
“第一,否定人的本能以外的任何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思维活动。”(P149)
“第二,提倡无思无虑无知的蒙昧主义。”(P150)
3.批评历史上的儒家、道家中的唯心主义不够彻底
“总之,杨简心学的特色,就是以主观的自我之心吞没一切外界客观事物,······杨简心学是迄至宋代儒家思想阵营中最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形态。”(P155-156)
四、陆九渊“六经注我”的实践
“杨简的经传是陆九渊‘六经注我’的具体实践。”(P156)
今存《杨氏易传》二十卷,《慈湖诗传》二十卷,《慈湖遗书》尚有《春秋解·序》一篇。
“杨简经传的基本思想是认为六经皆是‘心’的表现。”(P156)
1.《杨氏易传》
心——反观(复心);毋意,不动思虑;
2.《慈湖诗传》
人心即道,思无邪;
II.袁燮
一、生平
袁燮(1144-1224年),字和叔,先师从陆九龄,后师从陆九渊,絜斋先生。
“袁燮一生的学术思想,除了师承陆九渊心学外,还受到南宋文献派和功利派的影响。”(P166)
《絜斋集》,此外尚有《絜斋家塾钞》、《絜斋毛诗经筵讲义》、《袁正献公遗文钞》;
二、陆派心学向社会政治伦理方向的发展
1.“心”是善的伦理道德本源,不是知觉
2.“心”体现为一切社会行为
3.心学的两个政治哲学命题
天人一理:
君民一体:
“他是一个特别注重历史经验而少于论述一般封建伦理的学者。”(P171)
三、陆派心学和程朱派理学的接近
1.接受程朱派的道统观
2.吸收程朱派的思想观点
同于朱异于陆——不仅讲合一而且讲二分
3.接近程朱派的修养和学习方法
“一般说来,渐积与顿悟,敬与静即是朱陆两派在方法上的差异,虽然在实践中它们又总是相通相溶的。”(P173)
III 舒璘
一、生平
舒璘(1136-1199年),字元质,太学时师从张栻,后受业陆九渊,广平先生;
著述《诗学发微》、《诗礼讲解》已佚,今尚存《广平类稿》;
二、思想特色
1.平实
“他将空玄的陆九渊心学移向平庸的生活实践。”(P175)
“第一,论心是本源,不是指哲学的本体,而是指道德修养的根本出发点。”(P175)
“第二,论修养,不是泛论人所固有的伦理本性,而是谈一个人应有的、具体的道德涵养。”(P176)
“第三,言事多于论学。”(P177)
2.折衷
折衷朱陆
“表现为揉合朱陆两家不同思想观点的地方并不明显,而表现为漠视、调和两家派别对立的地方则非常清楚。”(P178)
IV沈焕
一、生平
沈焕(1139-1191年),字淑晦,定川先生;
有袁燮所集《定川言行编》和近人张寿镛所纂集的《定川遗书》;
二、思想特色
1.是陆九渊心学的路数——先立根本
2.是陆九渊后学的特色——平实折衷
“明代王学就是陆学的继续和发展。”(P182)
第四章 南宋陆学的性质和意义
第一节 南宋陆学的性质
“发明本心”——心学;
“实际上,南宋陆学并不是禅学,而是具有儒家思想特色的主观唯心主义。”(P183)
一、陆学与禅学的差异
1.陆、禅所论“心”、“性”不同
2.陆、禅所持修养不同
方法相似,而内容不同
二、陆学主观唯心主义的特色
“是通过论证天人关系而得出的‘天人合一’的结论,它是一种道德境界,而不是知识的本质或世界的本质。这就是陆学唯心主义的特色。”(P190)
1.对“天人合一”观点的论证
2.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表述
中国思想特色;儒家思想特色;
第二节 南宋陆学的意义
“一、陆学作为南宋理学的主要一翼,和程朱理学共同构成中国思想和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P193)
“1.陆学是理学唯心主义不可缺少的一翼。”(P194)
“2.儒家主观唯心主义的新发展。”(P195)
“二、陆学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理论价值”(P196)
1.论证封建伦理的永恒合理
2.提出封建伦理道德修养的新方法
孔孟,行为的净化,仁的完成——陆九渊,心境的收敛,仁的认识;
“其特质在于要求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精神,奋发独立,反对因循苟且。”(P201)
3.否定危害封建伦理的“物欲”
反理学——这可能是个误会;
“三、陆学对封建制度的破坏作用”(P204)
“1.他主张不仅要做实践封建伦理的道德完人,而且要做超越社会伦理之上的独立超人。”(P205)
“2.他对儒家经典表示了不尊重的轻蔑的态度。”(P205)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