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心体与性体》(第一册)综论部分札记
(2018-06-10 13:22:27)
标签: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三系说内在超越自律道德 |
分类: 好读书不求甚解 |
心体与性体(第一册)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第5册,台北:联经,2003年版
序
第一部
综论
第一章
宋明儒学之课题
第一节
正名:宋明儒学之定位
宋明理学——“理”;
刘劭《人物志·材理》:道理;事理;义理;情理;
宋明理学之“理”,主要包括“道理与义理”;
唐君毅:文理;名理;空理;义理;性理;事理;物理;《原论·原理》
“宋、明儒所讲者即‘性理之学’也。此亦道德亦宗教,即道德即宗教,道德宗教通而一之者也。”(P6)
性理之学——心性之学——内圣之学——成德之教——道德哲学(道德的形上学、道德底哲学);
“然儒家究与一般宗教不同。”(P7)——外王;
“其真实意义则在于个人有限之生命中取得一无限而圆满之意义。此即道德即宗教,而为人类建一‘道德的宗教’也。”(P8)
本体问题——道德的先验根据;
工夫问题——工夫的入路;
“‘道德的形上学’,意即由道德的进路来接近形上学,或形上学之由道德的进路而证成者,此是相应‘道德的宗教’而成者。”(P11)
康德——“道德的神学”;
宋明理学——道德哲学——道德的形上学(充分完成);
第二节
所谓“新儒学”:新之所以为新之意义
新儒学:“惟最近顺西人之习惯亦常沿用之。”(P13)
孔子之真精神、真生命:《韩非子·显学》,孔子而后,儒分为八;两汉以传经为儒,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成德之教。
“1.对先秦之庞杂集团、齐头并列,并无一确定之传法系统,而确定出一个系统,籍以决定儒家生命智慧之基本方向,因而为新。”(P15)
“2.对汉人以传经为儒为新,此则直接以孔子谓标准,直就孔子之生命智慧之方向而言成德之教以为儒学,或直接相应孔孟之生命智慧而以自觉地作道德践履以清澈自己之生命,以发展其德性人格,为儒学。”(P16)
客观内容上之新:
1.《论语》:仁——天——合一;仁体
2.《孟子》:心性-天——合一;心体
3.《中庸》:天道性命通而为一;性体
4.《易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道体
5.《大学》:明德、格物致知的“三套讲法”——伊川、朱子“歧出”(别子为宗);
牟宗三——判教——三系说;
第三节
宋、明儒之课题
“宋、明儒之大宗实以《论》、《孟》、《中庸》、《易传》为中心,只伊川、朱子以《大学》为中心。”(P22)
伊川、朱子——顺取、静摄——主智论;《大学》;
1.关于仁与天:践仁知天;天——实体义、形而下的天、超验的限定、实体带着气化、气化带着实体义的天;
2.关于仁与心性以及心性与天:
孔子,仁——孟子,道德本心——实践的问题;
孔子,性——存有——超越;孟子“摄实体性的存有于本心之活动”(P28)
“摄性于仁,摄仁于心,摄存有于活动。”(P29)
心性——天:创生实体;
孔子——孟子——明道;
3.关于“天命之谓性”
诚体——性体;
孟子——主观地“自道德自觉实践地说性”;
中庸——“客观地超越地自本体宇宙论的立场说性。”(P33)
正宗——横渠、明道、五峰、蕺山;三系的划分
客观地(宇宙本体论)说性体——道体到性体,主观地(道德自觉)说心体——双向贯通;
4.关于“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创生实体;
“存有论地正、定、成。”(P37)
“道德的形上学”;
主导地位:《论》、《孟》、《中庸》、《易传》;《大雅·烝民》、《颂·维天之命》;
“通过孔子之言仁,孟子之言本心即性,《中庸》、《易传》即可认性体通于天命实体,并以天命实体说性体也,故此圆满发展即可系之于此诗。”(P39)
成德之教的超越根据——宋明儒之课题;
“成德之教,是要说明吾人之自觉的道德实践所以可能之超越的根据。”(P40)
性体:“宋明儒所发展之儒家成德之教,一所以实现康德所规划之‘道德的形上学’,一所以收摄融化黑格尔之精神哲学也。而同时亦是一使宗教与道德为一,一使形上学与道德为一也。”(P42)
“儒者所说之‘性’即是能起道德创造之‘性能’;如视为体,即是一能起道德创造之 ‘创造实体’。”(P43)
心:道德的本心;
“即存有即活动”:天道性命通而为一
第四节
宋、明儒之分系
道德的形上学——天道性命通而为一;知解的形上学;
主观面与客观面:濂溪;横渠;明道——“一本”圆教之模型;从《中庸》、《易传》回归《论语》、《孟子》;未分系;
横摄系统(顺取)——伊川、朱子:“主观地说是静涵静摄之系统,客观地说是本体论的存有之系统。”(P49)
“从客观面到主观面,而以主观面形著而真实化之。”(P51-52)——五峰、蕺山“归显于密”:以心著性,逆觉体证;
孟子学,“从主观面到客观面,而以客观面挺立而客观化之。”(P52)——象山、阳明
1.五峰、蕺山系:客观地讲性体,主观地讲心体;逆觉体证;纵贯系统
2.象山、阳明系:以主观摄客观;逆觉体证;纵贯系统
3.伊川、朱子系:《大学》为主,存有而不活动,顺取之路;横摄系统;
横摄系统:主智主义,他律道德;别子为宗(两个理据P54)
严分二程:明道与伊川;
即存有即活动与只存有不活动;
批评《宋元学案》对义理系统之分析;
对比剔剥、坚壁清野——分析朱子之思想——“对于形而上的真体只理解为‘存有’而不活动。”(P62)
“依‘只存有而不活动’说,则伊川、朱子之系统为:主观地说,是静涵静摄系统;客观地说,是本体论的存有之系统。简言之,为横摄系统。‘依即存有即活动’说,则先秦旧义以及宋、明儒之大宗皆是本体宇宙论的实体之道德地创生的直贯系统,简言之,为纵贯系统。······横摄系统为顺取之路,纵贯系统为逆觉之路。”(P63)
第二章
别异与简滥
第一节
横渠、明道之言理或天理
即存有即活动;只存有而不活动;
天理或理即道德性命之体
濂溪:初创
横渠:
明道:本体论的圆具——一本;道德实践的具——人物之别;
“天理即创生实体,即宇宙之根源。”(P73)
“诚、神、心是活动义。同时亦即是理,是存有义。······是故诚神心之客观义即是理,理之主观即是诚神心——诚神心使理成为主观的,成为具体而真实的,此即理之活动义,因此曰动理,而动亦是‘动而无动’者。”(P77-78)
第二节
明道之自体上判儒、佛以及其言天理实体与伊川、朱子之不同
明道之道体性体:
“1.道体性体是即活动即存有者;2.易体、诚体、心体、神体,此四者与理体是一;3.心与性是一;4.心与理是一;5.理欧东或天理是动理,即曰天理实体,亦是即活动即存有者。”(P81)
判儒释:明道、五峰;
伊川、朱子判儒释:一自本天本心判;一自下学判;
伊川、朱子言道体性体之根本转向:
1.道体性体义之减煞——宇宙本体论到本体论;2.道体性体之分际混漫;性——个体,性质与性能(道德);定然之理为性;3.人物之别不在“性”上分,而在心气上分:圆具地有与实践地有;理同气异,枯槁有性;4.表示此理此性之方式之倒转;“性理只是实然存在之所以存在之理。”(P87)——存在之理(存有论解析中之理);从本体直贯说——从存在上推说;
“理之为存在之理或实现之理只是虚笼地定然而规律之,不能实际地妙运之而创生之。”(P89)
产生两个问题:存在之理与形构之理之区别;存在之理与归纳普遍化之理之区别;
5.心神义俱脱落而旁落,如是,性体之道德意义与道德理想遂减煞;他律道德;
“本心即性、本体的自一,是自律道德。合联的合一是他律道德。”(P91)
“表示方式之倒转”;
“实则此不只是渐教问题,乃根本是言道体性体之转向问题也。故吾判为是横摄系统与纵贯系统之异,是他律道德与自律道德之异,是本质伦理与方向伦理之异。”(P92)
第三节
存在之理与形构之理之区别
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谓之性”;
形构之理(类概念):自然生命的个体之性;荀子、告子、董仲舒
存在之理(静态的实现之理):伊川与朱子;
存在与本质的分裂:实现之理;
荀子:“人之所以为人者何以也?曰:以其有辨也。”(P101)
伊川、朱子:主智的道德形上学;
第四节
存在之理与归纳的普遍化之区别
理一的绝对普遍性性,与归纳普遍的相对普遍性;
“然则此理不由归纳而得,亦非归纳普遍化之理,亦明矣。”(P107)
“此问题完全是体悟道体性体之入路问题,不是一般的博文约礼问题也。”(P108)
顺取——格物;逆觉——反身;
“在伊川、朱子,‘即物穷理’之政事作用即在‘心静理明’,其确定意义即是顺存在之然而明其所以然之‘存在之理’以成德性之知,以便使吾人之心气之一切发动皆如其所以然之存在之理而成为如理之德性。”(P110-111)
即物——对存在之理有意义,对形构之理无意义;
形构之理——知识论——闻见之知(万理);存在之理——道德实践——德性之知(一理);
“就穷理说,若不穷知形构之理,亦不能真切地上至存在之理。就发行说,若不知形构之理,则存在之理亦下不来。此当是伊川、朱子重视道问学之实义。”(P116)
伊川、朱子:彻底是渐教,彻底是唯智主义的他律道德。
“此是以‘存有’决定‘善’者。此其所以为实在论、为本质伦理也。(顺本质系统为指标而活动。)”(P117)
大宗:主意论——别子为宗:主智论;
通过对儒家精神发展的历史考察,在康德等西方哲学的比照下,因经典依据、义理架构、工夫入路上方面所作出的分殊与“判教”。
第三章
自律道德与道德的形上学
第一节
论道德理性三义
自然(实然)与道德(应然)的合一问题;
“对应一个圣者的生命或人格而一起顿时即接触到道德性当身之严整而纯粹的意义,同时亦充其极,因宇宙的情怀,而达至其形而上的意义,复同时即在践仁尽性之工夫中而为具体的表现,自函凡道德的决断皆是存在的、具有历史性的、独一无二的决断,亦是异地则皆然的决断。”(P121)
“第一义即融摄康德《道德底形上学之基本原理》中所说之一切。”(P121)
仁:先验的、普遍的道德理性与道德法则;超越义;
“道德”
“惟康德是从‘自由意志’讲,而中国的传统则是喜欢从‘性体’讲。”(P123)
道德感(实践工夫)提升为道德理性(超越本体);
“正因为康德之道德哲学无自实践工夫以体现性体心体一义,故亦不能正视此道德感、道德感情也。”(P133)
“他(康德)由道德法则底普遍性与必然性逼至意志底自律,由意志底自律逼至意志自由底假定。”(P137)
空理论:分析-意志自律——批判-意志自由;假定却不能呈现;
1.道德理性是超越的;2.道德理性是内在的;3.道德理性呈现为实践工夫;
第二节
康德所以只有“道德的神学”而无“道德的形上学”之故
康德“道德底形上学”:“关于‘道德’的一种形上学的研究,以形上学地讨论道德本身之基本原理为主,其所研究的题材是道德。”(P145)道德的神学;
儒家“道德的形上学”:“以形上学本身为主,(包括本体论与宇宙论),而从‘道德的进路’入,以由‘道德性当身’所见的本原(心性)渗透至宇宙之本源,此就是由道德进至形上学了,但却是由‘道德的进路’入。”(P145)
甲、康德视意志自由为不可解明的一个设准
意志自由:设准,实践哲学之极限;
“自由是道德法则底存在根据,而道德法则是自由底认识根据。”(P148)
消极自由;纯形式的意志自由;道德情感;
康德不可说明、不可理解的三个问题:
“自由如何是可能的?”
“纯粹理性如何能是实践的?”
“人何以能直接感兴趣于道德法则?”(理义何以能悦我心)
“以经验知识、思辨理性底界限误移作实践理性底极限,妨碍了对于实践理性底领域之真实地开辟,使道德全落于空悬之地中。”(P159)
“自由只是以假设,不是一呈现。”(P160)
乙、意志自由如何能真实地呈现?
1.“纯粹理性如何是能实践的?”——“这特种因果性(意志因果性)如何能真实地呈现。”(P167)
“兴趣是理性由之以成为实践者,即是说,它是决定意志的一个原因。”(P170)
2.“自由本身作为一意志之因果性如何是可能的。”
“理义底‘悦’与理义底有是‘同一’的。”(P172)
德性之知:“这是一个实践问题,不是一个知识问题。”(P174)
“自由本身之客观存在上的绝对必然性如何而可能。”(P175)转化为“他的真实性如何呈现?”
具体化;
“性体心体乃至意志自由就是这样在体证中、在真实化、充实化中而成为真实生命之系统里得到其本身的绝对必然性。”(P177)
第三节
“道德的形上学”之完成
“实现之理与自然、实然者之契合问题。”(P178)
“由道德进路而契接的形上学。”(P179)
“是以除因感触直觉(康德)而呈现外,还有一种践履(儒家)而呈现。”(P180)
康德的方法:“美的判断,从其背后所经由反显而预设的目的性原理说,它与睿智界接头;从其落实于具体之自然上说,它与自然界接头,所以它可以沟通两界而使之结合。”(P182)
道德的形上学——儒家成德之教的实践哲学;
“此道德的而又是宇宙的性体心体通过‘寂感真几’一概念即转而为本体宇宙论的生化之理、实现之理。”(P186)
“打通了道德界与自然界之隔绝。这是儒家‘道德的形上学’之彻底完成。”(P187)
缪勒——德国理想主义的方向伦理与展现伦理;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怀特海-客观主义的宇宙论;——海德格尔-客观自性的存有论;
圆轮说;
“1.打通康德的那一层,而完成‘道德的形上学’。
2.‘道德的形上学’之完成,在一切问题性的辨论以外以上是有一个精诚的道德意识所贯注的原始而通透的直悟的。
3.这原始而通透的直悟是以儒圣的具体清澈精诚恻怛的圆而神之境为根据,也可以说是圣人所开发。”(P195)
待考证:牟听熊十力与与冯友兰说阳明良知的问题;
第四章
道之本统与孔子对于本统之再建
引言
韩愈的道统说;
孔子-创辟之突进——立仁教以开精神领域;
“本文之作,是欲就其论点澈底疏导此问题以明尧舜三代道之本统之何所是以及孔子创闢突进对于道之本统再建之意义,并进而就其(叶水心)《讲学大旨》之诟诋曾子、子思、孟子、《中庸》、《易传》予以澈底之纠正,以明内圣之学之独立的意义与自性,兼为外王之学进一解。”(P202-203)
第一节
孔子前性字之流行及生、性二字之互用与不互用
见于《诗》、《书》中者
《诗经·大雅·卷阿》;“性作欲望解。”(P204)
《商书·西伯戡黎》;“不虞天性”
《周书·召诰》;“节性”
《商书·钟虺之诰》;“生民有欲”;
《商·太甲上》;“习与性成”;
性的三个层面:1.自然生命之特征;2.气性才命或气质之性;3.道德生命、精神生命等天地之性、义理之性;
《周书·施獒》;“土性”
《商书·汤诰》;“若有恒性”
“生性、根命与超越的义理当然之性。”(P212)
见于《左传》中者
襄公十四年,师旷答晋侯“卫人出其君”:“失性”、“天地之性”
襄公二十六年,楚子伐证;“小人之性”、“以足其性”
昭公二十五年,郑子太叔引子产语答赵简子:“因地之性”、“民失其性”、“天地之性”;
昭公十九年:“民乐其性”
昭公八年:“莫保其性”
附录:《周礼·大司徒》
“辨五土之物生”
总结
自人言,实然之生性;“自生言性,性非即生”(P215)
自物言,自然实然之质性或性能;
天地之性,超越之性或义利当然之性:“道德的、形上的洞见。”(P215)
第二节
孔子后言超越意义之性之传统背景——《诗》、《书》中所表现之道德综规与政规
《诗·大雅·烝民》:《孟子》引
《诗·周颂·维天之命》:《中庸》引
《诗·周颂·昊天有成命》:
《周书·召诰》(今文):
《周书·洛诰》(今文):
《尧典》(今文);
《商书·太甲上》(古文):
《商书·咸有一德》(古文):
《周书·康诰》(今文):
《周书·召诰》(今文):
《左传》成公十三年:刘康公之说:根命之命;天命;命令
2、3、4、5一组;6、7、8、9、10是一组;
“作用地关联着天之大命而言德行”(P224)
“内在自律称体而行之尽性之德行”(P225)
“积极面之人性论之成立,孔子之仁是其重要的关键。”(P226)
第三节
孔子所以不常言“性与天道”以及子贡所以言“不可得而闻”之故
“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之仁是一本质而重要之关键。”(P228)
“因此孔子把这方面——存有面——暂时撇开,而另开辟了一面——仁、智、圣。这是从智测而归于德行,即归于践仁行道,道德的健行。这是从德行尽仁而开辟了精神领域,这似乎是自己所能把握的。”(P229)
“他(孔子)的心思是向践仁而表现其德行,不是向‘存有’而表现其智测。”(P230)
“原来存有的奥秘是在践仁尽心中彰显,不在寡头的外在的智测中若隐若现地微露其端倪。”(P230)
道范与政规;
“故道之本统只能断自孔子,前乎孔子是其预备,后乎孔子是器阐发与曲折之实现。”(P232)
自生言性——自德言性;
第五章
对于叶水心《综述经学大旨》之衡定
引言
叶适“永嘉以经制言事功”——牟氏判定为“皇极一元论”
《讲学大旨》、《习学记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