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一(1)
(2011-03-01 17:28:35)
标签:
杂谈 |
粤1自司马迁、班固创述《儒林》,著2汉兴诸儒修明经艺之由3,朝廷广厉4学官之路,与一代政治相表里。后史沿其体制,士之抱遗经以相授受者,虽无他事业,率6类次为篇。《宋史》判《道学》、《儒林》为二,以明伊洛7渊源,上承洙泗8,儒宗统绪,莫正于是。所关于世道人心者甚巨,是以载籍虽繁,莫可废也。
1、粤(yuè):古同“聿”、“越”、“曰”,文言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
2、著(zhù):写作;撰述,用文字显明地表述。
3、由(yóu):原委;原因与情况。
4、厉(lì):开
5、学官:指古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如:汉代开始设置的五经博士、博士祭酒;西晋开始设置的国子祭酒、博士、助教;宋以后的提学、学政和教授、学正、教谕等。又称教官,《史记·儒林列传》:“
6、率(shuài)遵循;沿着。
7、伊洛:代指二程理学。二程理学又称“伊洛之学”。
8、洙泗:代指孔子及儒家。
明太祖起布衣,定天下,当干戈抢攘1之时,所至征召耆儒2,讲论道德,修明治术,兴起教化,焕乎成一代之宏规。虽天亶英姿,而诸儒之功不为无助也。制科取士,一以经义为先,网罗硕学。嗣世承平,文教特盛,大臣以文学登用者,林立朝右3。而英宗之世,河东薛瑄以醇儒预机政,虽弗究于用,其清修笃学,海内宗焉。吴与弼以名儒被荐,天子修币聘4之殊礼,前席5延见,想望风采,而誉隆于实,诟谇丛滋6。自是积重甲科7,儒风8少替9。白沙而后,旷典10缺如。
1、抢攘(chēng
2、耆儒(qí
3、朝右(cháo
4、币聘(bì
5、前席:谓欲更接近而移坐向前。《史记·商君列传》:“
6、诟谇(gòu
7、甲科:明清通称进士为甲科。
8、儒风:儒家的传统、风尚。
9、替:衰微、衰落。
10、旷典:稀世盛典。
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1秩然。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先儒之正传,无敢改错。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宗献章者曰江门之学,孤行独诣,其传不远。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学,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嘉、隆2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要之3,有明诸儒,衍伊洛之绪言,探性命之奥旨,锱铢或爽4,遂启歧趋,袭谬承讹,指(旨)归弥远。至专门经训授受源流,则二百七十余年间,未闻以此名家者。经学非汉、唐之精专,性理袭宋、元之糟粕,论者谓科举盛而儒术微,殆其然乎。
1、矩矱(jǔ
2、嘉、隆:世宗朱厚璁(1507-1566),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穆宗朱载垕(1537-1572),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
3、要之。概而言之,总而言之。
4、锱铢或爽:微小的出入或差错。
今差别1其人,准前史例,作《儒林传》。有事功可见,列于正传者,兹不复及2。其先圣、先贤后裔,明代亟为表章,衍圣列爵上公,与国终始。其他簪缨逢掖4,奕叶5承恩,亦儒林盛事也。考其原始,别自为篇,附诸末简,以备一代之故云。
1、差别:区分、分别。
2、指单独列传的人物,见《明史·列传》。
3、亟(qì):屡次。
4、簪缨
5、奕叶:累世,代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