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欧游记(3)

标签:
旅游文化 |
南欧游记——行路篇(3)
收费站又到了,换句话说,又要出国了。下一站,我们将取道米兰前往威尼斯。
离开瑞士,一路直到威尼斯,就驾车走路而言,真可谓乏善可陈。路两旁峻峭的山峰白云不见了,时不时跨过的弯弯流水消失了。这还不是仅指自然环境的变化。过了意大利一侧的发卡站,路上的车辆陡然增多了起来,路面的质量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未见坑坑洼洼,但见斑斑驳驳。最要命的是,道路两侧若隐若现的山头古堡,也被残忍地“霾”了起来。霾来自米兰这个大城市,此时她正在举办2015世界博览会,交通流量的骤然增大,可能是雾霾恶化的重要成因?
进入米兰。
http://s12/mw690/001nFG65gy6TwgtCmLN0b&690
不知是否由于世博会的缘故,我们终于在道路上见到久违的英文指示牌,但米兰所搞的很多“穿衣戴帽”工程(指将路边陈旧的建筑物刷刷墙漆、盖个顶棚,表面看是为了美化,本质上是为了遮丑),我们猜一定与世博会有关;当年广州举办亚运会,对马路边有碍观瞻的建筑物,采用的正是此等“美化”伎俩,获得恶评如潮。只是不知道是后者从前者身上取得的经典,抑或是前者向后者学到的馊主意。
当然,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高速公路上的行车秩序。车至高速公路米兰市区段(类似于环城公路),尽管开得都不慢,但四、五条车道仍挤满了车辆,唯最左边的超车道最为畅通,只见那些名车、豪车,不是一两辆哦,鱼贯般以高的吓人的速度超越我们(当时130-140公里/小时),我几乎从未见过城市高速公路能这样开车。
威尼斯是我们的第三站(另文),都说这是座水上城市,汽车只能束之高阁了。沿着环行上升的通道,我们将车停到了一幢十层大楼的顶层,在那里,它要俯瞰这座城市至我们离开。
看着满城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一座没有汽车的城市,何以适应?其实威尼斯的主要魅力之一恰在这里:在古老的青石板小巷里散步,在海风轻拂的港湾里荡舟,身在市井,又远离尘嚣。
我在给友人寄送明信片时对这座城市简单写下这样的观感:人在船中,船在河中,河在城中,城在海中。
看,白天人们都在船上。
http://s11/mw690/001nFG65gy6TuFHrSe6fa&690
船儿漂浮在河道中。
http://s9/mw690/001nFG65gy6TuHY1tbi88&690
数不清的河道蜿蜒曲伸在城市中。
在前往另外一个大岛的船上,才清楚地看到其实整个城市都浮在海中。
http://s16/mw690/001nFG65gy6TuGKW6QLaf&690从威尼斯出来,我们知道一定放过了不少美景,但有一处“丑景”则不能放过,因此,宁愿多走一点路,也要跨过这座饱受批评的桥梁(被说是坏了威尼斯的整体风格)。
http://s11/mw690/001nFG65gy6TuH4jrnk5a&690
别了威尼斯,我们驶上了前往罗马的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