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城市之印象——台北篇(续1)

(2013-03-20 02:55:09)
标签:

旅游

文化

初步印象

走出街道,第一印象就是来到大陆南方某个省会城市,广州?福州?杭州?浓浓的南方城市风情、浓浓的现代商业味道。

街边骑楼是台北街道的主要特色:

http://s2/bmiddle/4b746f29gd84c0afdad61&690
     广告牌彰显浓浓的商业气息:

http://s11/mw690/4b746f29gd84c1cce677a&690
    

几天的旅行,不停地走、读、问、谈,逐渐看到,与国内城市相比(或与广州相比),不同之处有很多、也很大。以下仅俯拾几点略作比较:

1)原味楼宇多、新派楼宇少。由于抓住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台湾一跃成为四有其一的“小龙”,城市建设的大发展期比大陆应至少早了三十年。时至今日,建筑物看上去就没有这么新靓,却保留了很好的南方城市特色——路边多有人行骑楼。

像这样的新派楼宇在台北显得鹤立鸡群:

http://s11/bmiddle/4b746f29gd84c446975da&690
    更多是这样的老派街道:

http://s4/bmiddle/4b746f29g072fc600e883&690

2)摩托车多、豪华轿车少。台北市车辆也不少,最大特点就是摩托车多,而且以小型轻便摩托车为主,其次就是鲜见大型豪华轿车,让人能明显感觉到台湾社会已经过了显富摆阔的阶段,人们开始重拾质朴、闲适、自乐为主的行为方式。

http://s16/bmiddle/4b746f29gd84cc397f84f&690

3)本地人多、外地人少。台湾的人口按本地人的划分方法分为:原住民、本省人、外省人、新外省人(近年来通过涉外婚姻等方式移民到台湾的人群)。我观察的本、外地人,指的是城市人和外乡人。或许因为没有所谓“东西部的巨大差异”,或许因为实施了成功的土地政策和良好的农业政策,或许……台湾没有大陆严重的“三农”问题,从而没有大量农村人口转移问题。在台北市,明显感觉到就是没有“外地”人,城市市民、郊区郊民、农村村民各自都在“本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活法而无须“寄人篱下”。

访离台北不远的三乡村村民:

http://s5/bmiddle/4b746f29g7c07adec34f4&690

4)街边小食肆多,奢华大酒楼少。到台北(湾),怎一个好“吃”了得。突出的特点是:小门店多、名字凸显自家字号、多为粗料精做的真正小吃。台北贵为“首都”,但鲜有为“跑部钱进”服务的豪华大酒楼,相信台湾的“三公”消费也要大大逊色于大陆。

以下为比比皆是的台北吃况:

http://s12/bmiddle/4b746f29gd84d97db7ccb&690

http://s7/bmiddle/4b746f29gd84da2d304a6&690
    

http://s4/bmiddle/4b746f29gd84db44d6a73&690

5)语境、语调、语汇的不同,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存续水平。不用到台湾,就能知道台湾人讲话的语调与大陆人有很大不同,听起来更像我儿时熟悉的那种百姓软语。到了台湾,就更能感受同种语言中巨大的语汇差异。在这里,听不到铿锵有力的“新闻联播”语言,也看不到咄咄逼人的标语口号,更无法让台湾人明白大陆很多特有词汇,如“从重从快”、“八荣八耻”、“三个代表”等等,倒是让他们体验到,几十年的“以官为本”的行政主导体制,是如何让大陆人讲话都带上“官话”的口吻。当然,这些都与语境有很大关系——这边厢要竭力维持原有的国号、政体以及一脉相承的文化;那边厢则要极力否定原有的一切,如:用现在否定过去、用工农否定知识分子、用变革否定历史的源远流长、甚至不惜大革文化命。我请教在台湾“中大”中文系任教的我的学长对此的看法,他告诉我,光两岸文化的修补融合,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因为这涉及到“语境”的再造。

学长骄傲地告诉我,这是他所在的大学的行政架构。真够精减的。

http://s4/mw690/4b746f29gd84de6b352b3&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