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做人踏实做事
(2011-04-05 12:02:13)
标签:
情感 |
博者按:今天是清明节。与我平生过过的节日不同——要么与父母通过书信传递浓浓的爱意和彼此的牵挂,要么老少三代围坐在餐桌前分享暖暖的家庭气氛——此时,凝视着已到天国的父母的遗照,惟眼中饱含悲伤的泪水,心中纠结着戚戚的哀思。
纪念母亲
母亲走了,走的很冷静,走的很坦然,走的很安详。
母亲出生在潮州一个林姓人家,家境十分贫寒,生母无力抚养呱呱落地的小生命,不得不将母亲送给了王杨氏(我们称为阿嫲,即外婆)抚养,母亲喝着阿嫲的奶水长大。阿嫲贤淑能干,知书识礼,曾带过我们兄弟仨个好些年。据阿嫲说,母亲从小就很聪明倔强,勤劳好学,身上一股子灵气。阿嫲对这个抱养的小生命完全视同己出,疼爱有加(要知道,潮州人的重男轻女可是出了名的)。母亲在王杨氏的抚养下,一天天长大,小小年纪就成了家中重要的劳动力。砍柴放牛,挑水做饭,照看弟妹,整理家务几乎都由母亲包了。母亲一边在山上放牛,一边跑到私塾窗外偷听而得以扫盲识字。母亲十分喜欢裁剪编织打毛线,母亲织毛线的针法后来达到
一九四零年代,粤东潮州隐约感觉到大地北边的震荡。奇怪的是,天边的震荡居然撬动了没有文化,不谙世事的放牛娃好动的心。因为渴望出头的性格,母亲同另外四个处于同样生活轨迹的姐妹,毅然离家出走,震动了整个乡里,母亲要走出乡下,走出命运。母亲曾得意的告诉我,她们如何粘着游击分队的领导,如何死缠烂打,如何主动承担后勤服务,最终如愿加入了著名的海陆丰游击队(后改编为东江纵队第四独立大队)。母亲认准的事情,哪怕我们都不看好,她一定会坚持,并享受着坚持和执着给她带来的乐趣。母亲那代人,在特殊的社会氛围下,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人事的不公,记得母亲为了讨回公道,跑了将近二十年,上访上诉,在最终取回公平的时候,我在母亲的脸上读到的不是喜悦,而是坚毅。
可能是从小的生活环境,也可能是恶劣的社会存在,母亲的生命里注定了有太多的承受,其实,性格里的坚毅和承受往往就是孪生兄弟。记得父亲几次重病入院,讲起和母亲近六十年的相识相依,最令父亲感怀的就是母亲为了三个儿子,为了我们的家所作的承受。当父亲背上了诸多罪名而生死未卜的时候,母亲带着我和二弟,怀着三弟,每日掂着脚尖隔着窗缝搜索着父亲的身影可能出现的每一条小路,日复一日,精神和生活上的压力何等沉重。后来,人事不公和手术后遗症又给母亲身心造成了长期的痛苦,母亲都默默地承受着。“承受”伴随了母亲的一生,“承受”成了母亲重要的个性特征。
从小穷怕了,母亲一生都非常简朴,对浪费深恶痛绝。父母亲经常跟我们说:养大我们的本钱都是从嘴里抠出来的。省吃俭用拉扯我们哥仨和这头家,在经济困难的年代里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小的时候,我们在雷州半岛住过好多年,农副食品的供应主要来自每周的集市,母亲往往要到集市快散的时候才匆匆去赶集,为的是能用较少的钱,买到较多的食物,买到平常买不起的家禽。我们兄弟习惯了的潮州咸菜,剩菜汤,白米稀粥,哪一样都融着母亲持家的浓浓心血。母亲很喜欢吃米粉(潮汕人叫“粿条”),直到辞世前,母亲还常常以米粉为早餐,而且,母亲还算好了一盒米粉能吃几顿,每顿一毛二分钱,可见,节省在母亲意识中根深蒂固的程度。由于买不起像样的衣服,也没有足够的
零九年秋,母亲因心脏病入院后引发脑出血,失去部分语言功能,出院后宁静的生活让母亲奇迹般地回复了记忆和说话功能。一零年四月,母亲不幸中风,住院的日子对母亲来说就是折磨,语言不通,环境压抑,母亲受到了不小的刺激。父亲心疼地叫我们去把母亲接回家,那是两位老人相濡以沫的最后五个月。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很伤感,经常独自流泪,口中喃喃:二十三岁……,母亲在回想着二十三岁和父亲结婚走过来的岁岁月月。母亲是坚强的,和我们居住的最后五个月也是快乐的,每天早上站在窗台前和我们挥手告别,下午在我床边的沙发上等我们回来。每天都要问问我们:阿妹(孙女)有没有回来啊!父亲走后,母亲是我们家的象征,家的精神支柱,我们都想依偎着母亲,给母亲做好吃的,逗母亲开心。最后的两个星期,母亲突然的肚疼,经两次急诊检查未能发现什么问题,但明显看的出母亲疼痛难忍,在母亲最后昏迷的时刻,才发现母亲脑部出现了六次不同程度的中风。当母亲痛楚的时候,我们也无比的难过,深深地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懊恼和无奈,当母亲彻底告别痛苦的时候,我们又后悔没能做到更好。
母亲写完了她的人生故事,留给了我们很多的怀念和思考,母亲和父亲赋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长。深深地感谢母亲、父亲,你们辛苦了!愿你们在天之灵安息,并时刻护佑着你们的子子孙孙!
2011年清明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