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还贷的争论

(2008-08-02 12:26:01)
标签:

家教

教育

 

关于还贷的争论

 

今天为孩子还贷的事和太太“红”了一回脸。

事情是这样的。儿子读大学,可以享受加国政府条件优厚的学生贷款,按规定可以待毕业且就业以后慢慢还。

殊不知,争气的儿子“大三”下半年通过竞选,成为所在大学学生政府主管经营的副主席(见《儿子好样的!》一文),成为有职、有责、有薪的学生。这样,他适用学生贷款中的还贷条款——自受薪之月起开始还贷。

上周,儿子通过email给我们报来了还贷计划。毫无疑问,儿子那份薪水,还贷是没任何问题的。然而,做妈妈的看在眼里,想在心上。将这事提出来和我商量。

“你觉得儿子这贷款怎么还啊?”在开车的路上,太太似不经意地问我。

“不就按照还款计划,让儿子逐月还就是了”,我没有做更多的思考,随口说道。

其实,说没有思考是假的,因为还贷怎么说都减少了他的当期开支;何况,这是儿子很争气得来的,并不是就业后的所得。

然而,我还是觉得,还贷的事情,还是应由他自己负担,这并不是由于这几年我们的收入状况不稳定,也不是因为加元兑人民币汇率一直高企;而是觉得,作为男孩子,未来的男子汉,他需要培养应有的责任意识和锻炼安排财务的技能。

这样的想法,并非凭空而来。记得我十六岁参加工作时,我就立志再不向父母要钱。那时虽然每月只有16元,但我也要将它安排好——拿到工资后先买15元的饭菜票,再将仅余的一元存到银行;每月必保的开支是理一次发、买一块肥皂、一条牙膏和一些自己补衣所需的针头线脑。如此这般终于养成了善于财务安排和勤俭节约的习惯。

这么多年来,凭着努力工作和良好的家风,我们家庭不仅没出现过财政危机、没有举债,还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条件、购置了必需的物业、给需要的亲戚、朋友和一些有急需的人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反观许多在国外读书的孩子,父母只管给钱,置大屋、办金卡、买靓车、……生怕亏待了孩子;然而,这些父母中的许多人,看到的反而是他们不愿意看到或没料到的结果。

“还是我们给还了吧”,太太的语气明显的也是有备而来,“虽然有收入,但儿子现在还是学生,让他手头松点也是可以的”。

做母亲的心思我是明白的,就这一个孩子,说实在的,迟早都要给他的,何况,孩子读书期间就能获得收入,本身就已经减轻了父母的负担。但我觉得这是两回事。

“还贷让儿子独立承担,其他的需要不足时我们再给他”。我还是坚持我的想法。

太太有些急了,“为什么要这样呢?”

“为什么不是这样呢?我们现在还有些积蓄,若没有又怎么办呢?”车速很快,我的手紧握着方向盘,但调门显然提高了许多。

“你这个人,就是太认真了,总是认为别人的思想境界不高,都要按照你的想法来做”,激动之下太太的眼泪夺眶而出。“你想想,儿子十二岁开始住校独立生活,什么时候让我们操心了,……”

太太的话,像兜头的一盘凉水,一下把我浇得冷静下来。

是啊,暂且勿论母亲与父亲在疼爱孩子方式上的差异,太太说得也有其道理。

儿子小的时候很显得腼腆,性格偏懦弱,遇到对抗性运动很容易受伤;记得九岁那年,第一次和他分别半年后见到他,他居然害羞的不敢走到我面前。没想到他的独立生活经历,竟然早在十二岁就开始,且是在一个远离家庭的山沟里,在一个白人孩子占绝对优势的私立学校展开。在这所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学校里,他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学业,还在意志力、自信心、自理能力和组织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锻炼。从校橄榄球队备选、到正选,从自己练钢琴、到成为校爵士乐队钢琴手,从网球队员、到竞选成为网球队长,直至毕业时成为学长制下的最高“级长”,并获得毕业年度只有学生干部才能得到的唯一最大奖,……

如今在大学里,通过竞选获得学生政府的领导岗位,担负着学习之外的繁重工作,……

难能可贵的还有,儿子自独立生活以来,除了按学校要求给他安排好预算外,从不向父母要钱,还将自己的学习生活处理得颇有条理,每次看望他之前提出给他买点什么,他都懂事地提出不需要……

这一切的获得,自然有很深的家庭教育背景;然而,儿子在面对新的环境和条件下,自觉和积极按照“适者生存”的法则和努力进取的志向,认真磨练自己的意志和锻炼自己的技能,同样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如果是这样,那么,传统的、“老套”的思维方式,是不是也需要调整,关注孩子成长的方法,是不是应该注入更多的信任和理解,着重内敛、节省的家教出发点,是不是也应渗透一些张扬、开源的现代元素。

我不觉得我的想法不对,我以为,好钢是锻炼出来的,有志气的儿子会理解,这样对他好,即便不理解,客观上也会有效果。

但是,太太的想法也有道理,作母亲的觉得应该给已经很懂事很省心的孩子还点贷款,尤其在一家人离多聚少的情况下给孩子做点什么,的确应该给予理解;在目前条件下,让孩子有更好的条件学习和生活,有多些资源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是也很应该吗?何况,让做妈妈的感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又“多”尽了些责任,多添几分自豪感,不是也很难得吗?

汽车仍在崎岖的山路上疾驰,我却一时无语。                                                                 2008/07/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