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农业之忧与排忧
笔者这几年在山区工作,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现状作了一些调查,深感局面虽有改善,前景仍然堪忧。
改善在哪里?主要表现在农民的负担减轻上——孩子上学免交学杂费,农民免交各种税项,政府的各种摊派也大幅减少,今年雪灾,很多人数已经很少的村庄,还得到政府安排的小型发电机等应急物资。
忧在哪里?
首先是农业人才流失。如今,绝大部分的农村青年纷纷出外务工,务农人口急剧减少,春耕大忙时节见到的仅是寥寥无几的中老年农民在地里忙活;当地近年又从珠江三角洲转移过来几个制鞋项目,当初承诺解决招工问题的招商、劳动部门,却不得不面对无工可招的尴尬。
其次是农业用地荒芜。农业人才(口)流失的直接结果,就是农地荒芜,或者即便不丢荒,也只是种一些容易管理的作物,今年更是见到种蔗季节砍蔗,(水稻)分蘖时节插秧的情景。
最后是农村村落空心。越来越多的村庄只剩下一些孤寡老人和狗,一幅山清水秀人孤独的情景……
城镇化建设和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离开土地,这本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然而,农民不种田,种田不种粮,长此以往,毕竟不是正常现象。今年世界范围内“粮荒”警钟已响,这无疑提醒我们,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需要紧记“无粮不稳”的信条。
那么,何以会出现以上之“忧”呢?
根据笔者对许多农户的走访和调查,大体有以下原因:
(一)
(二)
(三)
(四)
可见,尽管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好政策连连出台,但农业问题相对于市场经济的多变情势,相对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严重竞争局面,相对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相对于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提高的要求,还有很多“欠账”。
根本上说,不改革土地政策、不构建现代化的农业合作方式、不建立新的农业投入机制,……换句话说,不解决这些阻碍现代农业发展之“忧”,农业将忧忧无了期,长期的严重失衡甚至会拖住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后腿。
其实,广大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的要求(标准)并不高,更不会奢望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然而,他们期望的目标——生活稳定,灾病能担,(现代农业的新型组织形式必须具有的)产权明晰,稳定发展——则必须是解决“三农”问题所应有的题中之意。
2008年4月12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