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近距离看孩子(一)

标签:
转载 |
分类: 志愿者 |
希望我们都学会用这样的眼光看孩子。
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散落在民间的书整理、上架,而摆上架之后,由于童书的装帧总是各式各样,宽度不一,还有一个工作就是,把一排书外对的一边码齐。这是个力气和技术并用的活。码的时候心里暗想了几个处女座的朋友,强迫症潜质的她们看到这些不得纠结死……
曾经在大学的图书馆,看到有人读书时在桌子上乱摆一堆、读完又不知道送回原处时,就会很气愤,因为违背了我内心的标准。觉得学校应该制定不送回书就不让离开之类的规矩。
今天看到一群小朋友出现同样的情况,除了这不是公立图书馆,而是一个非典型的服务机构之外,我想,小朋友是不是也需要有一次做图书管理员的经历?有了这次经历,是否换位思考整理书、摆上架的辛苦就来得更容易一些?建立了内在规则比任何外在的强制执行都更有力量。
到了9:30,看到有几个小朋友涌进来去看书,像四月天的春风吹进来,我顿时好嗨森!有几个女孩看出我是新来的(男娃儿们好像都不注意这些细节),在我身边拿书时,还忍不住盯着我看。看到我在笑眯眯地看着她时,有的娃儿羞涩地跑开了;有的娃儿对视一会儿也笑一笑;有的娃儿就是看看,然后扭头走……面对陌生人,孩子们一般需要一段时间来消除恐惧,确认自己是安全的、你是有趣的,一旦确认,瞬间就成了好朋友。
皮卡上午和下午分别有一个故事会时间。今天我只是当听众,下次想自己试试。只有跟孩子发生真实的互动,才能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
整理书的间隙翻到了一本书,看名字:《作死的发明》。一看便觉是典型的英式幽默。作者果然是英国人。
一口气看完。中间有很多巧妙的设计,我的笑神经像过敏了一般,一忍再忍才没笑得很大声。
看了都会发笑,但笑也各有不同。
有的是酸辣,有的是和缓,有的是鄙夷,有的是片语解颐,有的则有思想的寄托。我想,最上乘的幽默,应该是让读者“会心一笑”的那种吧。
看完之后有一股强烈地愿望,想看看小朋友读了之后的反应。不过另一个念头就是,或许这就是小朋友眼中有趣的发明吧~
想到这里,忍不住多说几句。
王诗龄火了以后,一时间,“富养女”的观念又引起关注。这个富养,不就是怀着轻松的深刻去面对生活的幽默特质吗?
个人觉得,幽默的氛围是需要土壤的。往往是一国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幽默的文学。它要求与生活保持一个距离,暂时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发现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就像林语堂老先生说的那样,人之智慧已启,对付各种问题之外,尚有余力,从容出之,遂有幽默——或者一旦聪明起来,对人之智慧本身发生疑惑,处处发见人类的愚笨、矛盾、偏执、自大,幽默也就跟着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的价值体系中,都会要求男人有幽默感,有幽默感的女性都是妙手偶得之物。是因为,在传统意义上,女性是和生活打成一片的,不易拉开幽默所必需的距离。
自己的童年经历和工作经历都告诉我,中国的家庭缺乏表达爱的氛围。爱被异化成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有一些甚至会成为阻碍。
还好现在有绘本,孩子能从小有被爱和爱的感受,还能学着绘本里的表达方式。
这类绘本还有很多,待我收集整理好再公布。
弟弟小时候,总喜欢看天线宝宝。天天看,每一集都看,那时候我会陪他看,但始终搞不懂丁丁,迪西,拉拉,波四个小鬼头简单重复的语言和动作是怎么吸引数万观众的。
小小孩喜欢重复,听到任何新词、新动作、新故事……就喜欢不断重复,不断练习,直到学会、感受到那份成就感和满足感为止。这种情绪是无价的,它能让小宝宝们逐渐相信自己很棒。
一个6、7岁的小男孩和妈妈一起看书。
妈妈随手拿起一本《跟屁虫》。日本绘本大师宫西达也的作品。
主人公是妹妹和哥哥。看名字就知道,妹妹是小哥哥的跟屁虫。但是故事选取的小事和童言童语却让人忍俊不禁:
吃饭“我jiji来”“我走(久)了”“尿尿(料料)”
我听到了,只是觉得小朋友不清楚的发音却别有一番萌味。
有哥哥/妹妹的人,可能从妹妹/哥哥身上看到自己。
我听到小男孩嘎嘎直乐,笑声持久,我猜他一定是看到了自己的小时候。
主角:两个7、8岁的姑娘(其中一个还掉了两颗门牙,说起话来可爱极了),暂且用她们衣服的颜色来命名吧。
小灰趴在地垫上,说,我问你个问题。鱼为什么生活在水里?
小粉坐在旁边,说,鱼需要水呀。
小灰说,不对,因为岸上有猫。你猜到她是什么语气了吗?嗯,对了,极为严肃和认真。
小粉愣了一下,貌似一瞬间还没能力理解这无厘头的答案。
小灰说,你看啊,猫吃鱼对吧。但是猫在岸上。所以鱼就不能在岸上,只能在水里啦。这次的口气呢,带着得意和满足。
小粉的表情有些失落。可能因为这个解释并没有给她带来新知,也可能是对同伴表现出的“强大”有些自卑。
小灰继续着这些严肃的提问,解释起来颇像个老师。
小粉依然没有按照这个无厘头的回答方式成功地答对一道题。
直到妈妈们来召唤,她们才离开。
我还在回味。
我想我的小时候一定是“小粉”。内向,被动接受,不喜欢显露自己的傲慢。
身边总有一些“小灰”,热情,主动,走在哪里都是人群的焦点和中心。
看来是我投射了。学心理学的姑娘看待一切都有浓重的专业色彩,哈哈~
2014.04.13 周日 绘本馆观察笔记@Peekabook
House Day 1
今天是在绘本馆做志愿者的第一天。
我有两个私心:
1. 不花钱,近水楼台多读书。
2. 与娃娃们泡在一起。
- 趣书
我自己给分了一下类:
所以,那些能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抽离出来,幽他一默的女子,都是女中豪杰啊!
如果孩子们能在学校和家庭经历过幽默的熏陶,就不会过早接受“深刻”,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2. “爱的表白书”系列
今天看到一本表达父母之爱,是爱的表白书系列中的《你》。猩猩妈妈眼里的小猩猩像一首诗一样流淌在纸上。附上文字和其中的插图哈:
![[转载]近距离看孩子(一) [转载]近距离看孩子(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近距离看孩子(一) [转载]近距离看孩子(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个系列还有《我》《当》《有时》只有巴掌大小,主角是各种小动物,适合1、2岁的小小孩儿读。其中《有时》和《你》一样,也是父母的视角;而《我》和《当》则是天真宝贝们的内心独白,“我爱我自己”的表达。
![[转载]近距离看孩子(一)]()
![[转载]近距离看孩子(一)]()
![[转载]近距离看孩子(一)]()
![[转载]近距离看孩子(一)]()
![[转载]近距离看孩子(一) [转载]近距离看孩子(一)](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近距离看孩子(一) [转载]近距离看孩子(一)](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 趣闻
1. 重复就是最好的学习
后来对孩子了解了一些之后,才发现,这就是他们探索一切未知事物的方式。
今天就见到实例了。小女孩估计才2岁,走的稍快一点都站不稳的阶段。
她坐在桌子的一角和妈妈一起读书。对面过来一个5、6岁的小姐姐。学习就开始了。
小女孩拉着一把小椅子对姐姐说,姐姐你需要吗?小姐姐显然没有心理准备,没有答话。
小女孩拿起一本书,说,姐姐你需要吗?小姐姐依然是沉默,旁边小姐姐的妈妈朝小女孩笑了笑说,谢谢宝宝,我们不用啦
小女孩继续拿起其他的书,坚持自己的练习,依然对着姐姐说,姐姐你需要吗?小姐姐的妈妈也一直回应着她……
我在旁边安静地看着,心里想:也许小女孩刚刚学会了说“你需要吗”,前面还能加上一个人称“姐姐”。在别人给她的回应中,她对这个词句的理解也越来越准确。虽然不是姐姐在跟她对话,但是估计根据不同对象转换人称,对她来说还有点难吧。
2. 在阅读中看到小时候的自己
吃饭“我jiji来”“我走(久)了”“尿尿(料料)”
3. 阅读方式显露性格的一角
前一篇:[转载]苍蝇小子坠花丛
后一篇:皮卡劲松馆与三元桥馆合并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