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卡书屋慢养育父母读书会预告
(2014-03-04 12:58:01)
标签:
读书会育儿 |
分类: 公益活动 |
从2014年3月起,皮卡书屋与慢养育亲子论坛继续合作举办父母读书会,阅读书目选自“慢养育父母读书会推荐书单”,其中汇总了近年来慢养育论坛的父母们在读书会上一起阅读、并被大家普遍认为最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好书。今年的阅读形式从之前的“泛读”改为“精读”,每本书分8次读完,每周读1次,有助于更深入地学习、讨论和练习。欢迎感兴趣的父母们报名参加。
3~4月阅读书目:《非暴力沟通》
方式:共同阅读、讨论、互动练习。每周一次,共计八次读完
时间:2014年3月5日至4月23日,每周三上午10:00-12:00
对象:皮卡书屋会员、慢养育论坛会员(报名时请报慢养育论坛ID)
地点:皮卡书屋三元桥馆 北京市朝阳区三元桥曙光西里甲5号凤凰城商业街10号楼F305
报名电话:010--58668064 58668074
人数:15人
会前准备:自备《非暴力沟通》一书,期待您每次提前阅读当次的章节,以便于更深入地交流
带领人:欧成刚,两个孩子的父亲,金融行业人力资源从业者,关注个人成长与身心健康,爱好太极、和太太一起看电影、全家去有机市集卖菜。在《非暴力沟通》一书及相关工作坊中获益良多,希望与更多愿意实践者一同学习和体验。
- 非暴力生活的一个关键就是: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是贪心。
- 除非从我做起,我们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不幸的是,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先开始改变。
-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人性是相通的——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沟通》读书阅读计划:
第一次:
译序至第二章第二节(《让爱融入生活》,《是什么蒙蔽了爱》)
-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第二次:
第二章余下部分至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
- 不带评论的观察(observing without evaluating)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第三次:
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
- 人们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 ”。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例如,有时我们会说:“我觉得这不公平。”在这句话中,“我觉得”(feel)换成“我认为”(think)也许更恰当。
第四次: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 感受的根源在于自身,是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 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第五次:
第六章(《请求帮助》)
-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到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 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也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一旦人们相信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那么,他们也就会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
第六次:
第七章至第八章(《用全身心倾听》,《倾听的力量》)
- 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们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
- 一位新邻因为急事借走了你家的车。你的家人知道后责骂你:“你把车借给陌生人,真蠢!”此时,你就可以好好体会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既不反驳也不自责。
- 如果人们常常怀疑我们的诚意,那么,我们就需要好好审视自己的动机。也许,我们只是在机械地运用非暴力沟通,而忘记其目的。这是,我们就可以问自己,我们关心的是加深与人的联系,还是以“标准的”非暴力沟通方式来说话。或者,虽然我们是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在乎的也许只是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的需要。
- 在解决问题或询问他人的请求前,为他人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如果过早地提及他人的请求,我们也许就无法传达我们的关心;甚至还会被看作是应付。而且,在谈话刚开始时,人们所表达的感受往往是冰山之一角,有许多相关的感受——通常是更为强烈的情感,并没有得到表达。倾听将为他们探究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创造条件。反之,如果急于了解他们的请求或表达自己,就会妨碍这个过程。
- 我们无法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有时,我们会发现我们没有心情去关心别人。一般来说,这反映了我们也需要得到关心。如果告诉他人我们正处于痛苦中,我们无法顾及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别人很可能就会伸出援手。
- 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
第七次:
第九章至第十章(《爱自己》,《充分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是在于——爱自己。
- 自责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如果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
- 我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愤怒就转变为服务需要的情感。
- 越是能够倾听他人,就越有机会被倾听。
第八次:
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重获生活的热情》,《表达感激》)
- 在使用防卫性的强制力时,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不是评价对方及其行为。我们不会去指责一个要跑到公路上的孩子:我们只想保护他。非暴力沟通认为,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那是因为他不够成熟。为此,他需要得到帮助。
- 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
- 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感激时,我们只是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报。
附:慢养育父母读书会推荐书单
一、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或:《游戏力》)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或:《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非暴力沟通》
二、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解放孩子的潜能:华德福父母指南》 (或:《我从彩虹那边来:如何养育0-7岁的孩子》)
《有吸收力的心灵》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
三、父母的自我成长:
《少有人走的路: 心智成熟的旅程》 (或:《生命的重建》)
《爱的艺术》(或:《爱的五种语言》)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四、真正适合孩子的养育方式:
《无条件养育》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PET) 》
《怎样给孩子讲故事》(或:《故事知道怎么办》)
3~4月阅读书目:《非暴力沟通》
方式:共同阅读、讨论、互动练习。每周一次,共计八次读完
时间:2014年3月5日至4月23日,每周三上午10:00-12:00
对象:皮卡书屋会员、慢养育论坛会员(报名时请报慢养育论坛ID)
地点:皮卡书屋三元桥馆 北京市朝阳区三元桥曙光西里甲5号凤凰城商业街10号楼F305
报名电话:010--58668064 58668074
人数:15人
会前准备:自备《非暴力沟通》一书,期待您每次提前阅读当次的章节,以便于更深入地交流
带领人:欧成刚,两个孩子的父亲,金融行业人力资源从业者,关注个人成长与身心健康,爱好太极、和太太一起看电影、全家去有机市集卖菜。在《非暴力沟通》一书及相关工作坊中获益良多,希望与更多愿意实践者一同学习和体验。
- 非暴力生活的一个关键就是: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是贪心。
- 除非从我做起,我们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不幸的是,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先开始改变。
-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人性是相通的——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沟通》读书阅读计划:
第一次:
译序至第二章第二节(《让爱融入生活》,《是什么蒙蔽了爱》)
-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第二次:
第二章余下部分至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
- 不带评论的观察(observing without evaluating)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第三次:
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
- 人们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 ”。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例如,有时我们会说:“我觉得这不公平。”在这句话中,“我觉得”(feel)换成“我认为”(think)也许更恰当。
第四次: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 感受的根源在于自身,是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 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第五次:
第六章(《请求帮助》)
-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到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 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也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一旦人们相信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那么,他们也就会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
第六次:
第七章至第八章(《用全身心倾听》,《倾听的力量》)
- 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们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
- 一位新邻因为急事借走了你家的车。你的家人知道后责骂你:“你把车借给陌生人,真蠢!”此时,你就可以好好体会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既不反驳也不自责。
- 如果人们常常怀疑我们的诚意,那么,我们就需要好好审视自己的动机。也许,我们只是在机械地运用非暴力沟通,而忘记其目的。这是,我们就可以问自己,我们关心的是加深与人的联系,还是以“标准的”非暴力沟通方式来说话。或者,虽然我们是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在乎的也许只是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的需要。
- 在解决问题或询问他人的请求前,为他人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如果过早地提及他人的请求,我们也许就无法传达我们的关心;甚至还会被看作是应付。而且,在谈话刚开始时,人们所表达的感受往往是冰山之一角,有许多相关的感受——通常是更为强烈的情感,并没有得到表达。倾听将为他们探究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创造条件。反之,如果急于了解他们的请求或表达自己,就会妨碍这个过程。
- 我们无法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有时,我们会发现我们没有心情去关心别人。一般来说,这反映了我们也需要得到关心。如果告诉他人我们正处于痛苦中,我们无法顾及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别人很可能就会伸出援手。
- 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
第七次:
第九章至第十章(《爱自己》,《充分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是在于——爱自己。
- 自责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如果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
- 我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愤怒就转变为服务需要的情感。
- 越是能够倾听他人,就越有机会被倾听。
第八次:
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重获生活的热情》,《表达感激》)
- 在使用防卫性的强制力时,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不是评价对方及其行为。我们不会去指责一个要跑到公路上的孩子:我们只想保护他。非暴力沟通认为,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那是因为他不够成熟。为此,他需要得到帮助。
- 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
- 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感激时,我们只是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报。
附:慢养育父母读书会推荐书单
一、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或:《游戏力》)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或:《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非暴力沟通》
二、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解放孩子的潜能:华德福父母指南》 (或:《我从彩虹那边来:如何养育0-7岁的孩子》)
《有吸收力的心灵》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
三、父母的自我成长:
《少有人走的路: 心智成熟的旅程》 (或:《生命的重建》)
《爱的艺术》(或:《爱的五种语言》)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四、真正适合孩子的养育方式:
《无条件养育》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PET) 》
《怎样给孩子讲故事》(或:《故事知道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