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0日,我在北京的皮卡书屋中英文少儿图书馆劲松店参加了懒妈举办“懒妈读书会”,这是这个系列活动的第一场,我们读的第一本书,是《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共分两册。
今天参加这个活动的有主办人懒妈友童、本书翻译于群老师、已经十几位不同年龄孩子的家长。很高兴我是其中唯一的一位父亲。
说老实话,关于今天要读的这本书,在开会前,我几乎没有看过,只是在9日晚上和开会前的半个小时我才粗略地翻阅了一下。对书中所讲述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观点,我朦朦胧胧地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女儿的涂鸦绘画的经历也不长,短短几个月而已,在画画方面,对于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我也没有一个很成熟的想法。所以本次来,我主要是带耳朵去的,想通过懒妈和各位家长对本书的理解以及结合自家孩子成长的经历所讲述的亲身感受,学习一些方法和观点,找到一条我教育培养孩子的路。
读书会10点开始,懒妈和于群两位老师首先都讲述了他们对本书的解读,并结合了很多事例,讲述了他们的观点。而后家长们纷纷发言,各自阐述自己在该问题上教育孩子的经验教训,以及提出一些问题与两位老师互相交流。话题也逐渐从培养孩子绘画,延伸到了教育培养孩子的各个领域,比如说儿歌、背诗词、读经典、学琴、读书、识字等等等等。会场气氛非常热烈,原定两个小时的读书会,居然开了三个多小时。
我的发言不多,用心地听了全程,感觉受益匪浅,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培养孩子问题上的个人的一些理解:
原先以为《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这本书是教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画画,通过阅读我发现不完全是这么回事。这本书告诉我,孩子的画首先不是一个技能,他就和吃饭睡觉一样,是人的本能,是人类抒发自己心情的自然表达方式之一,是个纯自然的东西。他有别与成人所讲述的绘画的概念。所以我们要对一个人,特别是孩子的这种天性加以保护,给他自由的、自然的发展空间。家长要做孩子的听众,而不是他的老师。尤其是针对6岁以下的孩子。而真正学习绘画这个成人意义的技能,则要在6岁之后。这就是这本书所向我传达的观点。
这让我想到了,我接触的很多育儿书籍和文章,对于教育培养孩子的观点和此观点是如此的相象,画画只是育儿的一个方面。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领域,其实都是这个道理。通过学习,我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三个层面,无论是涂鸦画画,还是读书识字、唱歌跳舞、弹奏乐器、游泳、游戏等等等等。他们首先都有纯自然的一面,也就是人一出生,他需要了解和认识世界,需要表达感受,于是他天然就具备很多“本事”,就象吃饭睡觉一样,是天生的。而本书重点讲述的,其实就是这个层面,只是用涂鸦绘画作为了一个特例而已。而这一天然的本事是不断发展的,他会按照一定规律发展,也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3岁前,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几乎浓缩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一个人在6岁前,尤其是3岁前,这一本性发展得会很快。保护好这中本性的东西,对孩子的人生都会有大益的。6岁后,每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会出现差异,再加之性格爱好以及成长环境的影响,人们就会有意识强化学习一些领域的发展,这就是第二个层面了,通过这种强化,让一个人的发展进入快行道,他会影响每个人进一步的全面发展。比如学琴,作为技能,他会反过来,促进一个人大脑的发育,锻炼手脚的灵活性等等等。让一个人更聪明灵活。第三个层次则是更加强化某项技能,并作出一定的成绩,甚至以此为终身的职业。
有了上面的认识,我倒认为,对与我的女儿,我应该给他更多的尊重和自由,只要不伤害自己确保孩子的安全,不打扰别人的正常生活,让孩子最大限度地自由发展,不一定局限在绘画这一项,比如我的女儿就很喜欢玩积木,喜欢听音乐,喜欢自己拿碗筷吃饭,喜欢自己穿衣服穿袜,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喜欢自己洗脸洗脚..........虽然她自己有的方面还做不好,甚至根本做不了,但这是她成长必然的过程,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多鼓励,多观察,用书中的一个词叫多"听"。在大方向上,做一个把握和引导。最大限度不破坏她最纯最本性的那部分,我想女儿一定能健康快乐成长的。